
今年63岁的李连坤是贵州省生态渔业锦屏公司护渔队队长,正在巡视库区,察看是否存在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等情况。

“现在这水,清得能看见水下鱼儿游弋。”李连坤停下船,湖水涟漪里映出两岸青山。这位从小跟着爷爷打鱼的汉子,未曾想到自己会从“养鱼户”变成“护渔人”。
三板溪水电站是国家“十五”重点能源建设项目、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坝址位于锦屏县平略镇。2006年1月下闸蓄水后,在锦屏、剑河、黎平三县交界处形成了近8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因修建水电站失去了土地的群众,为了生计纷纷在水库进行网箱养鱼。

到2017年年底,仅锦屏县境内的三板溪库区,网箱养鱼就达2.3万多箱,面积近5300亩,覆盖6个乡镇,“渔民”超过了1600户。
网箱养鱼虽然增加了库区农民的收入,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
“那时水面都是网箱,密密麻麻,连船都难通行。大家都投饲料喂鱼,污染了水质,水又黑又臭……”李连坤回忆道。

为还三板溪水库一泓碧水,锦屏县以“保水、保生态、保渔民生产生活稳定,维护良好生态水域环境,严守发展和生态底线”为目标,大力开展“退养还湖”,全面清理整治养鱼网箱。同时,积极帮助养殖户寻找新出路,引进龙头企业开展大水面养殖,通过发展工厂化养殖引导渔民上岸,实现“拆网箱不拆产业”。
由此,贵州省水投生态渔业公司牵头成立了锦屏公司,对三板溪库区大水面养殖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公司用三道拦网将剑河、黎平两县水域隔离,推行“不投饵、不施肥、人放天养”的养殖模式,实现“以水养鱼,以鱼控藻”,让破碎的湖面重归完整。
凭借对这片水域的熟悉和精湛的驾船技术,退捕上岸的李连坤当上了公司护渔队队长。“每月五六千元工资,比养鱼时强几倍!”他黝黑的脸上绽开由衷的笑容。
在贵州省水投生态渔业锦屏公司,和李连坤一样“洗脚上岸”的有15人,他们在三板溪库区设置了8个站点,每日开着巡逻船巡湖护渔,守护着这片重获新生的水域。
“从网箱养鱼,到现在护渔,变的不只是身份,更是责任。”李连坤说。
上午10点,来到水库大水面养殖基地,只见一条条肥美硕大的鲢鱼、鳙鱼欢腾雀跃。

“起网!”随着捕捞队员的齐声呼喊,众人齐心协力拉动大网。渔网越收越紧,平静的水面瞬间浪花四溅,个头十足的鲢鱼、鳙鱼在渔网中奋力跳跃,不时跃出水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鱼儿顺着网口被拖到船舱中。
“多的时候一天能捕七八万斤,我们按增长率制定捕捞计划,每年捕大留小,既保生态平衡,又保产量稳定。”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王邦道介绍。
三板溪水库因水质优良,养殖的鱼个大肥硕,肉质嫩而鲜美,备受客商欢迎,主要销往广东、上海、北京、成都等地,目前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2024年公司回捕成鱼100万公斤,产值达3000余万元。
更让渔民们安心的是利益联结机制。公司每年拿出不低于150万元的保底分红,覆盖库区6个乡镇38个村,生态资源正逐步转化为共富活水。
沿着库区蜿蜒的公路前行,平略镇三板溪村的坡地上,钩藤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移民搬迁户杨汝英正忙着给藤蔓修剪枝叶,手上的老茧见证了她从渔民到种植户的转型。
“以前在船上风吹日晒,一网鱼卖不了几个钱。”杨汝英直起身,拍了拍沾满泥土的裤腿。
杨汝英曾是彰化乡斗寨村人,过去靠打鱼种田为生,搬迁到三板溪村后,开始跟着村里种植钩藤,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去年两亩钩藤收入五千多元,今年又扩种了一亩,七八千元稳稳的!”
渔民转产上岸,库区的产业发展模式也迎来了转型。三板溪水库蓄水后,形成了许多河谷地带,平略镇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优势,大力发展钩藤、金丝皇菊等适应这种地形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帮助移民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平略镇整合全镇17个村级合作社资源,成立盈辉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联合社发挥统筹作用,统一采购、培育优质种苗,免费发放给农户,吸引更多群众投身钩藤产业。
2025年,联合社发放钩藤苗40万株,投入资金64万元,惠及683户农户。目前,全镇钩藤种植面积已突破13000亩,带动近3000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产业要壮大,“链”字是关键。在盈辉农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包装车间里,村民石金兰正将烘干的金丝皇菊装进礼盒,“在这里做包装四年了,每月三千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家。”
这家由镇联合社牵头成立的公司,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也增加了就业岗位。菊花、竹笋、食用菌、钩藤等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和品牌包装后,身价大幅提升。
“我们将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做大做强产业,解决好更多移民群众的就业,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平略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吴经富说道。

从网箱密布到鱼翔浅底,从靠水吃水到养水富民,三板溪库区的变迁,正是生态与发展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未来,这片水域将继续在保护与发展中续写绿色篇章,描绘更加美好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