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23-3694592 | 信息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布机构 | 黔东南州水务局 | 发文日期 | 2023-11-22 |
文号 | 黔东南水发〔2023〕38号 | 是否有效 | 是 |
信息名称 | 黔东南州水务局关于印发黔东南州水网建设规划的通知 |
州水投(集团)公司,各县(市)水务局,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黔东南州水网建设规划》经省水利厅审核,已获州人民政府批复,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贵州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黔东南州“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黔东南州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认真贯彻执行。
黔东南州水务局
2023年11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前 言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要求贵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有效解决长期困扰贵州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网建设,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下大力气在水利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建设贵州大水网,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省人民政府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与黔东南州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为全州水网建设带来历史机遇。州委、州政府十分关心全州水网建设,《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快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构建互联互通、系统完善、合理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水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水利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有关安排,根据《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水网建设规划》《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市县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要求,黔东南州水务局组织编制《黔东南州水网建设规划报告》(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一二三四”总体思路,锚定“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目标,在贵州水网总体布局框架内,全面摸清黔东南州水网建设的本底条件和建设基础,做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规划成果充分衔接,提出黔东南州水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布局、任务举措和保障措施等。《规划》为黔东南州水网建设的指导性规划,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黔东南州水网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和行动策划。《规划》水网总体布局、规划建设内容和预期效果如下:
1.水网总体布局
《规划》规划范围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行政辖区内全域,下辖1市15县,分别为凯里市、麻江县、丹寨县、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岑巩县、三穗县、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国土总面积约3.03万km2。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
黔东南水网以天然水系为基础、大型水库和主要调水通道为主骨架、区域水网为补充、灌区渠系为脉络、智慧调控为手段,形成“两域三水、四库七干、西水东引、南北互连”的黔东南水网总体布局,融入“一核四区”的全省大水网格局。“两域三水”是黔东南州涉及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和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三条主要河流;“四库七干”是四座发挥防洪调蓄、水资源供应的重要大型水库的水网结点,七条发挥水资源调配、防洪、水生态保护作用的人工调水通道的水网主干;“西水东引、南北互连”是指州水网根据地势情况,通过自然和人工通道形成的水资源调配主要方向。
2.建设内容
《规划》共在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提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网智慧化能力提升四个方面规划水网工程。项目总投资741.67亿元(含续建项目结转投资61.14亿元)。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规划工程投资561.18亿元。衔接国家、省级水网,尽快开工建设清水江宣威水库工程,加快推进忠诚水库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黎平水库前期工作。尽快完工在建的中小型水库,并加快拟建水库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建。规划实施水网引调水和连通工程和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对现有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新建16个县(市)的中小型灌区及谋划2个大型灌区。
防洪减灾能力提升方面,规划工程投资110.81亿元。对清水江、㵲阳河、渠水干流段等大江大河、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山洪沟进行治理,通过防洪治理使州内凯里市城区、黄平县城、锦屏县城、榕江县城、从江县城等城市达到防洪标准。按省涝区规划治理州内涝区。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规划工程投资54.98亿元。实施水土保持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河道清淤清障、岸线治理、水系连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措施实施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工程。继续实施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工程。
水网智慧化能力提升方面,规划工程投资14.7亿元。主要按照省级水网水利信息化建设安排,实施全要素监测体系建设、数字孪生工程和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水网智能调度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3.预期效果
《规划》实施后,可有效解决全州水资源空间不均衡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基本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的水安全保障目标,支撑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供水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宣威、忠诚等水网重点节点工程和引调水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大中型骨干水源及引调水工程供水占比超过50%;全州供水能力达到21亿m3以上,达到省水安全保障规划要求供水安全系数提高到1.3以上的目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16个县(市)城区以及工业园区有稳定水源并有应急备用水源保障供水,全州城乡和工业供水保障程度将大幅度提升。
防洪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通过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要城市和县城防洪全面达标,城镇防洪体系逐步完善,达标率达到100%,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98%以上,抵御洪水能力不断提高。
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基本建立,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重要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率达到95%以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格局全面形成。
水网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水网感知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孪生工程和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要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达到95%,中小河流监测率达到95%以上,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流域防洪减灾等综合调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水网工程建设运行管理能力明显加强。水网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强化,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流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确立,江河源头区、重大水利枢纽涉及流域等重点区域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实施。防范化解重大水安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黔东南州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黔东南州河网密布,建成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为黔东南州水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东邻湖南,南接广西,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市、铜仁市。境内东西宽220km,南北长240km,总土地面积3.03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2%。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区、西连黔南州、北靠遵义市及铜仁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桂北丘陵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总体为中山、低山、丘陵区,北部、西北部边缘为丘原盆地区,西部边缘为山原、中山、低山、盆谷区。州内最高峰为雷山县的雷公山主峰(海拔高程2179m),最低点位于黎平县东南部的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高程148m),平均海拔高程772m,最大高差2031m。
黔东南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1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8℃。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势的不同,各地气温有一定差异。总体趋势是:南部气温高于北部,东部气温高于西部。境内年日照时数为1068~1296h,无霜期270~330d,降水量1000~1500mm,相对湿度为78-84%,苗岭雷公山一带的毛坪、平阳、南加等地是暴雨高值区的中心,年均最大24小时降水量在130mm以上,都匀、凯里、剑河等县市以南地区年均最大24小时降水量在90~120mm之间,以北是相对的低值区,最低值在施洞、南刀等地,大暴雨多出现在5-7月。
黔东南州下辖16个县级行政区,即凯里市、麻江县、丹寨县、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岑巩县、三穗县、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
2021年,黔东南州年末常住人口37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5.05万人,城镇化率46.8%。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自治州,有苗、侗、汉、仡佬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79.8%,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72.2%,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2021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1255.03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0.67亿元,同比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274.5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719.81亿元,同比增长4.9%,产业结构为20.8:21.9:57.4。全年全州人均生产总值33464元,增长5.3%。
黔东南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境内分布着大小河流983条(贵州河湖名录),含3条省管河流、13条州管河流。其中,州境内流域面积200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6条,1000km2以上的河流共12条,500km2以上河流共有22条,300km2以上河流共有29条,200km2以上河流共有42条,100km2以上河流共有95条,50km2以上的河流共198条(含接近50km2的3条)。州境内河流涉及乌江、沅江、柳江三大水系,其中乌江水系流域面积仅占全州总面积的1.77%;沅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68.36%;柳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29.87%。
(1)㵲阳河流域
㵲阳河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北部,流域的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7°30′~110°20′,北纬26°45′~27°40′之间。干流全长400km,流域面积11030km2。黔东南州境内干流长153km,流域面积5076.3km2。北面与锦江分水,西与石阡河分水,西南与重安江分水,南与清水江分水,东南与六洞河分水。㵲阳河主要支流有龙江河、车坝河。
(2)清水江流域
清水江干流发源于贵州省贵定县昌明镇东部斗蓬山南麓轿顶坡,至天柱县瓮洞镇雷打颈汇入湖南省境,贵州境内称清水江,入湖南省境后称沅江,然后流入洞庭湖。全河曲折东流,黔东南州境内流域面积14617.9km2,河长264km。清水江支流众多,其中有重安江、巴拉河、巫密河、乌下江、六洞河、亮江、鉴江等24条面积大于500km2一级支流和洗布河、浪波河、台江河、南哨河等较大的二级支流。
(3)都柳江流域
都柳江是西江水系一级支流柳江流域的上游,广西三江口以上称都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尧梭乡里腊(里纳)北西2km,在八洛进入广西。黔东南州境内流域面积9073.5km2,干流长141km。都柳江支流主要有寨蒿河、平江河、双江河等。
(4)余庆河和石阡河流域:
乌江流域在黔东南州境内的河流为乌江一级支流余庆河,余庆河又名牛场河。属乌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永和,经黄平、余庆、石阡等县汇入乌江。黔东南州境内面积528.3km2,河长56km。
根据《黔东南州水资源综合规划》与《贵州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分析,黔东南州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89.2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9.27亿m3,地下水资源量46.69亿m³。由于黔东南州属山丘区,水平排泄条件较好,地下水已基本成为地表径流的一部分,其总量已含在地表水资源中,地下水资源量即为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之间的重复计算量;因此地表水资源量即为水资源总量,也即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在现行经济技术条件下,全州水资源可利用量35.44亿m³,水资源可利用率18.7%。
2021年,全州在主要河流设置的42个国、省控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全部断面均为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水质优良率为100%。
1)中心城区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2020年8月省政府已批复上寨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21年上寨水库开始供水,水质符合饮用水水质要求;龙井水厂为凯里中心城区最早的生活饮用水源,对其进行跟踪监测均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里禾水库为凯里中心城区主要供水水源地,供水人口20万人,2021年监测12次,全部合格。
2)县城以上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2021年,全州其余15个县28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每月开展一次常规监测,23个地表水型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5个地下水型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
2021年,黔东南州8个水功能区国省控断面(其中:清水江流域3个,都柳江流域3个,㵲阳河流域1个,渠水流域1个)水质优良,均达标。省级水功能区考核监测断面19个(其中:清水江流域11个,都柳江流域3个,㵲阳河流域4个,渠水流域1个),水功能区考核断面年达标率为100%,水质优良比例也为100%,水质稳定保持或优于Ⅱ类。
(1)蓄水工程建设情况
根据《2021年黔东南州水资源公报》,全州通过蓄水验收且有观测记录的大中型以上水库(水电站)20座(新增城景电站),其中,大型水库3座,总库容49.06亿m3,当年末蓄水量32.89亿m3,比上年末减蓄5.580亿m3;中型水库17座,总库容6.067亿m3,当年末蓄水量2.976亿m3,比上年末减蓄0.3212亿m3。
(2)供用水现状
根据《2021年黔东南州水资源公报》,2021年全州总供水量12.34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1.94亿m3,占比96.7%;地下水源供水量0.3276亿m3,占比2.7%;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回用和雨水利用)供水量0.0703亿m3,占比0.57%。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8.358亿m3,占地表水供水量的70%;引水工程供水量0.1404亿m3,占地表水供水量的1.2%;提水工程供水量1.450亿m3,占地表水供水量的12.1%;非工程供水量1.990亿m3,占地表水供水量的16.7%。长江流域总供水量为9.293亿m3,珠江流域总供水量为3.045亿m3。
2021年全州总用水量12.34亿m3。其中,农灌用水8.240m3,占总用水量的66.8%;林牧渔畜用水量1.726亿m3,占总用水量的14.0%;工业用水量0.6504亿m3,占总用水量的5.2%;城乡生活用水1.329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8%;城镇公共及生态与环境补水量0.3922亿m3,占总用水量的3.2%;供用水量持平。按流域分区计算,长江流域总用水量9.293亿m3,珠江流域总用水量3.045亿m3。
(3)农村供水现状
经过多年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黔东南州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了中小型水库或引、提水工程为主,塘坝、窖池、水井等微型水源工程为补充,因地制宜通过城镇管网延伸供水、联村供水、单村供水工程等多种型式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并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分散供水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农村居民的供水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但是由于供水对象分散、地形险峻、资金缺少等原因,目前全州农村供水的工程规模小、水源不稳定、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发展农村供水规模化和城乡一体化。
工程规模方面,目前黔东南州现有农村供水工程1.12万个,全州规模化供水工程(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和千吨万人以上)供水人口占比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供水水源方面,目前州内农村供水多采用山泉水及溪沟水,稳定性差,供水保障程度不高。工程管理方面,目前采用供水公司、乡镇政府及协会等较为规范管理的工程仅约占15%,大部分工程仍为村组进行管理,造成工程管护、水质监测等管理不到位。
随着大江大河支流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等项目的建设,黔东南州已初步建成了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黔东南州有防洪任务的河段长度1145km,在城市、县城及重点集镇中心区所在重点河段已基本得到治理,已治理河段长度377km,治理率32.9%,防护人口合计126万人,保护耕地面积36.1万亩。根据黔东南州水旱灾害普查成果,黔东南州已建堤防工程482段,总长度481.28km,以4级和5级堤防为主,其中5级堤防349.43km,4级堤防104.68km,3级堤防10.79km,2级堤防16.39km。
黔东南州现有防洪功能(作用)的水库有32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分别为观音岩水电站水库、三板溪水电站水库;中型水库7座,分别为红旗水电站水库、龙王潭水电站水库、台雄水库、两岔河水库、白头旺水库、溪口水库,其他23座为小型水库。
黔东南州截至2021年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已实施14条,综合治理长度36.62km。黔东南州16个县(市)共有山洪灾害危险区1120处,影响户数1.65万户,影响人口7.46万人。
黔东南州持续开展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开展安全鉴定评价为三类坝的水库及时进行除险加固,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鉴定为病险水库的水库的除险加固,共完成243座(次)。
饮用水源地保护。成立《黔东南州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联席会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截至目前黔东南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374个,完成29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其中:中心城市3个、县城34个、“千吨万人”12个、乡镇级181个、农村千人以上66个),由县(市)明确水源监管范围78个。
小水电清理整改。全州对300余座水电站完成了生态改造,增设了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和安装了生态流量监测设备,并接入“贵州农村水电应用监管服务平台”,主要河流控制断面下放生态流量均能得到保障,流域内无断流河流,流域内水生生物多样性总体维持良好水平。全州477座小水电站,有7座为保留类,334座为整改类,123座为立即退出类,13座为限期退出类。全州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已基本完成。
生态流量保障措施。近年来黔东南州颁布实施了《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黔东南州㵲阳河流域保护条例》等,不断完善黔东南州地方法律法规,改善黔东南州生态环境质量。以河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生态流量。㵲阳河流域干流黔东南州境段共建有12座梯级水电站,为解决生态流量问题,印发实施《㵲阳河干流梯级水电站生态基流问题整改方案》,对㵲阳河梯级水电站进行生态流量下泄设施改造,安装生态流量监测设施,实现监督管理。已经基本完成生态流量下泄设施改造和监测设施安装工作,确保㵲阳河生态下泄流量。
推进美丽河湖建设,2020年3月1日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㵲阳河河流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㵲阳河(镇远县段)在水利部、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举办的“助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美丽河流(湖泊)称号;2022年编制了《清水江锦屏县河段美丽河湖建设方案》、《亮江锦屏县河段美丽河湖建设方案》等建设方案。在全州全面实施河长制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河长制工作。2021年开展完成了第一批州级河流巫密河、平江河、乌下江、孙览河、龙江河的河湖健康评价工作,同时选取台烈河、贵秧河等作为首期试点县管河流开展健康评价工作。
水生态环境监测。黔东南州辖区内共有17个生态环境监测站,实现黔东南州中心及各县(市)全覆盖。其中省生态环境厅派驻的黔东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为国家二级环境监测站,在水质检测方面具备地表水109项和地下水86项测定资质。黔东南州境内已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57座,并依托贵州省水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对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实时分析。
依托国家大数据平台,借助贵州大数据产业优势,基于贵州省级水利业务应用平台,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在监测体系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应用开发与集成、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等方面初见成效。目前全州水利业务应用全面推进,已经基本形成防汛抗旱指挥、水库运行及安全监测监管、山洪(水旱)灾害监测预警、水资源管理、水保大数据、河湖大数据管理等业务系统在水利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水利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全州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水利数据汇集管理逐渐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数据开发利用程度进一步加深。
①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监测范围逐步扩大,中小河流监测率达到49%、取水计量设施在线监测率达到100%,监测自动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水网全要素监测体系;②以国家级、省级水利业务应用平台为依托,形成县级到州级、州级到省级的三级业务网,实现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资源信息共享;③接入水利部用水统计调查直报管理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贵州省山洪(水旱)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系统、贵州省河湖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安防等各类国家建设平台和贵州省级平台,为防洪减灾、行政管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化保障,提高了决策管理水平;④2021年启动清水江干流(施洞水文站以上河段)河湖水文映射项目,取得良好效果,2022年在清水江干流河湖水文映射项目基础上开展数字孪生清水江干流项目建设,以“2+N”为核心,按照贵州省数字孪生流域总平台的标准搭建数字孪生流域平台体系,为科学合理地确定取用水量、制定水库调度方案等提供决策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完善我国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网建设,在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下大力气在水利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建设贵州大水网,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同时,为进一步夯实民生水利基础,切实解决水利建设中的水源、水网、体制机制等方面问题,决定实施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全面提升我省供水保障能力。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网连通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项目审批程序和资金筹措方案,支持水网连通工程建设。国家决策、省级重视、政策支持等,为黔东南州水网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等水网建设内容。
202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将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水网,着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效益。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带来的新机遇,在国家水网总体框架下,大力推进“一核四区”大水网建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下大力气在水利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规划建设贵州大水网,大力开展“百库大会战”,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开展水利“百库大会战”,全面实现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水利厅以构建“一核四区”贵州大水网为目标,全面推进水利“百库大会战”,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
为快速提升水资源供给调配能力,贵州省水利厅及时调整水利建设思路,将工作重心从注重项目开工向加快在建工程完建并发挥效益转变,以开工数量降速推动建设效益提升。组织实施骨干水源工程竣工验收攻坚行动,每月对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调度,动态掌握骨干水源工程推进情况,对推进缓慢的县(市、区)采取工作提示等方式,督促地方政府加快建设进度,着力加快主体工程和输配水网络建设,解决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
根据2023年贵州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贵州将加快“大水网”建设,开工建设花滩子、宣威大型水库及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实施一批水网连通工程,完成投资270亿元,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45亿m³,水利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水平持续提升、现代水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今年,省水利厅还将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如加大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力度,有序将100人及以上集中连片村组纳入集中供水工程覆盖范围,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达到38%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以上。加快城镇供水管网向乡村延伸,实施一批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功能兼并、老旧供水设施和管网更新改造工程,逐步形成“厂网互联互通、水源丰枯互补”的配置格局。有序推进管网连通工程建设,加快在建水库及骨干网络建设,适度建设山塘作为补充水源,逐步将农村供水工程接入,有效提升水源保证率。
2022年省人民政府印发《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明确将“黎从榕”地区打造成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旅游康养区、双向开放先导区、共同富裕实验区的“四区”战略定位。“桥头堡”实施意见在政策上有许多新突破,在重大项目上给予明确支持,与黔东南州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为全州水网建设带来历史机遇。加快黔东南水网建设,提供水安全保障,为黔东南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提供水利基础支撑。
《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加快水网建设放在了基础建设的首位,强调推进传统水利向绿色现代水利转型发展,加快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利行业监管体系建设,加快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等问题,构建互联互通、系统完善、合理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水网。
根据《黔东南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黔东南州规划打造全省对接大湾区桥头堡、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州、打造山地特色城镇化新家园、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空间发展战略。水资源配置格局影响和决定着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通过水网建设使得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更加匹配,有效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
根据《贵州省级水网建设规划》,黔东南州水网涉及省水网“一核四区”中的黔东南区,是全省大水网的重要组成,主要以宣威、忠诚、黔东水利枢纽、黎平、鱼塘水库加高、塘冲等水库和三板溪、观音岩等水电站及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等天然河流为主构建,东西向以黔东水利枢纽输配水工程和㵲阳河、清水江、都柳江为主,南北向以忠诚水库输配水工程和黎平水库输配水工程为主。黔东南州水网在充分衔接省级水网基础上,通过全州水网建设有效承载“强州府”和“桥头堡”战略,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使得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更加匹配,全面提升黔东南州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由于黔东南州地势西高东低,山地起伏,山高水低、源短流长致使全州大部分水资源随地表径流流走,加上岩溶发育、局部人口分散居住、耕地资源碎片化等因素制约,城乡供水需求的满足高度依赖于供水工程建设,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水源工程体系不完善,全州目前没有一座大型骨干水源作为支撑,已建在建水库工程大多相对独立,未能充分连通互济,河湖库塘连通工程建设不足,区域供水网络仍未形成,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综合调配能力弱。同时,受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等因素影响,在建水库输配水工程未能及时完成,影响工程效益发挥。农村供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全州规模化供水工程(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和千吨万人以上)供水人口占比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较低,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不稳定、建设标准低、建设质量不高、管网老化严重等问题。全州抵御旱灾的能力明显不足,抗旱水源工程建设进度较慢,遇干旱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
江河治理进度相对滞后。全州城镇、村落、产业等多沿河分布,江河治理任务繁重,长期以来治理力度有限,目前治理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全州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的治理中,有防洪任务的河段共有1145km,目前仅以治理城市、县城及重点集镇中心区所在重点河段为主,治理率仅32.9%,仍有768km河段需要治理。
城市防洪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黔东南州山多地少,城镇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台地、盆地、洼地等区域,全州14个县级以上城市中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洪水威胁,现状有5个城市防洪尚不达标,一遇暴雨,极易形成洪涝灾害,特殊的地形地势条件和气候原因使多数城市面临着外防洪水、内除涝水的双重压力。部分城市如榕江县、凯里市等城区防洪水库、堤防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完善的防洪体系,现状防洪能力不足以抵御设计标准的洪水,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较为突出,存在洪水致灾的危险度高,洪水灾害的暴露度增加,防洪工程短板明显和非工程措施不完善等问题。
乡镇快速发展防洪需求日益增大。目前黔东南州集镇发展迅速,老集镇更新扩大,新集镇迅速兴起,集镇城镇化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全州乡镇个数、有防洪任务集镇均较多,集镇防洪压力大。
山洪沟治理任务仍然较重。由于山区溪沟河道治理需求较大,以保护农田和村寨为主的山洪沟治理需求较为强烈,还有较多的山洪沟治理任务。加上区域内还有大量山洪灾害危险区存在,还应继续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黔东南州是贵州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全州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同时由于生态本底较为脆弱,加上受自然地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州内水生态环境保护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相关保护与修复工作任重道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增加的同时,废污水排放量也在增加,造成河流水体易受污染。局部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艰巨,需要进一步持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河湖水域岸线分区管控、农村河湖水生态环境、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出现的新老水生态环境问题叠加增加了治理难度,迫切需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
黔东南州水利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感知、共享、支撑、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监测站网覆盖不足,智能感知水平不高。截至2021年,流域面积200km2以上的47条河流中,水文站网覆盖率仅为48.9%,27.7%的河流无水文要素监测,在水域岸线开发利用、水生生物监测等方面缺乏监测。雷达、遥感等现代监测手段普及程度不高,难以适应全覆盖、多频次和全因子的监测需求。数据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重要水利工程数字化建设缓慢。缺乏以水利工程或流域为单元进行数据整合,全州已建在建重要水利工程包括上寨水库、里禾水库等22座中型水库和9处3级及以上堤防,均未开展水利工程的数字化改造;州内包括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三大流域,目前仅清水江流域部分河段(都匀-施洞)完成了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业务系统功能分散,智慧化程度不高且缺乏综合调度。全州基础软硬件支撑体系较为单薄,没有充分突显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技术在智慧水利方面的应用。此外,各水利业务应用的功能单一,各部门的应用系统之间缺少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全州缺乏对不同水利业务应用进行综合调度的指挥中心。
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管理标准或规范体系仍不完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仍存在管理不到位和缺位问题。部分领域监管权责和程序不完全明确,监督力度整体较薄弱,还缺乏有效的监管。监测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用水计量、工程安全等方面监测能力薄弱。监管手段较落后,水利监管层级间、区域间业务协调不够。部分水利管理机制体制改革滞后,水价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水商品属性未能充分体现,导致水利建设投入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的意愿不高。随着中央水利资金投向调整和中央、地方事权划分的进一步明确,中央水利资金争取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地方财力薄弱,地方水利建设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水利资金压力较大。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国发〔2022〕2号文件和黔府发〔2022〕7号文件的重大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锚定“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目标,以国家、省级骨干网为依托,以州域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等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为支撑,科学谋划全州水网建设布局,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黔东南州实施“打造全省对接大湾区桥头堡、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州、打造山地特色城镇化新家园、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战略,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强州”、丰富多彩的“民族大州”、风情浓郁的“文旅强州”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确保安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水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推进水网建设。
坚持节水优先,绿色发展。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落实“四水四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山区现代水网建设新途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系统观念,以水网建设统领水利发展建设全局,统筹城乡供水、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治理等需求,以水资源短缺区域地区为重点,着力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促进水网尽快发挥效益。
坚持超前谋划,梯次推进。科学研判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项目论证原则,做好项目谋划储备。考虑需要与可能,合理安排工程建设进度,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论证,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两手发力。持续推进水网建设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和吸引金融资金和社会投资,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规划范围为黔东南州全境,包括16个县(市)即凯里市、麻江县、丹寨县、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岑巩县、三穗县、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国土面积3.03万km2。
基准年2021年,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
规划水平年,黔东南州水网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洪涝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明显增强;水生态空间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河湖生态水量有效保障,美丽健康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水网工程良性运行管护机制健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度运用基本实现。支撑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目标。用水总量控制在16.09亿m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相比2020年下降5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2%。通过水网工程建设力争全州水源工程供水能力达到21亿m³以上,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3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
防洪减灾目标。完成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基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通过修建防洪水库、新建堤防、清淤疏浚、卡口段整治、扩建防洪道等措施,加快推进重要城市和县城防洪达标建设,逐步完善城镇防洪体系,提高城镇抵御洪水能力;治理154条山洪沟,综合治理长度719.3km;对新出现的病险水库、水闸,实现发现一座,鉴定一座,除险加固一座。通过防洪治理,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98%以上,城镇防洪达标率达到100%。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目标。全州重要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率90%以上,水土保持率88%,完成千人以下农村饮用水源环境治理。
水网智慧化建设目标。水安全保障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水网感知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孪生工程和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要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达到95%,中小河流监测率达到95%以上,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流域防洪减灾等综合调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目标。水网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强化,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大进,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流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确立,江河源头区、重大水利枢纽涉及流域等重点区域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实施,防范化解重大水安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表2.4-1 黔东南州水网建设目标指标表
发展指标 |
单位 |
2021年 |
2035年 |
备注 | |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
1.水网覆盖范围1 |
% |
50 |
≧80 |
预期性 |
2.骨干网水流调配率2 |
% |
28.7 |
≧50 |
预期性 | |
3.用水总量控制3 |
亿m3 |
/ |
16.09 |
约束性 | |
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4 |
% |
/ |
50 |
约束性 |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 |
/ |
42 |
约束性 | |
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5 |
/ |
0.479 |
0.521 |
预期性 | |
6.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 |
亿m3 |
13 |
≧21 |
预期性 | |
7.供水安全系数6 |
/ |
0.99 |
≧1.3 |
预期性 | |
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91 |
≧95 |
预期性 | |
防洪减灾 |
10.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 |
% |
90 |
≧98 |
预期性 |
11.城镇防洪达标率7 |
% |
64 |
100 |
预期性 | |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
12.水土保持率8 |
% |
84.2 |
88 |
预期性 |
13.重要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率9 |
% |
/ |
90 |
预期性 | |
水网智慧化建设 |
14.重要水利工程数字化率10 |
% |
/ |
95 |
预期性 |
15.中小河流监测率 |
% |
49 |
≧95 |
预期性 |
注:1.水网覆盖范围,指水库水源工程、引提调水工程、输配水通道、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等水安全保障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2. 骨干网水流调配率,指骨干网(大中型骨干水源及引调水工程)供水能力占州水网总供水能力的比例。
3. 用水总量控制,2035年采用黔东南州2030年用水总量红线指标值。
4.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是指和2020年相比下降率。
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21年全州达到0.479,比控制目标高0.002。
6.供水安全系数,指有效供水能力和供水量的比值,其中有效供水能力指供水能力中不含地下水超采与河道内生态用水挤占的部分。
7. 城镇防洪达标率,指达到防洪标准的有防洪任务的县级及以上城市数量占比。
8. 水土保持率,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9. 重要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率,指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录的河流和湖泊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实现比例。
10. 重要水利工程数字化率,指大中型水库、3级及以上堤防、重点引提调水等重要工程实现数字化改造与建设的占比。
坚持空间均衡,围绕“四新四化”等战略,按照“建水源、抓配套、强连通”的思路,立足流域、区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配置,在国家水网框架下,结合省级水网“一核四区”的布局和“纲、目、结”框架,落实水网建设“最后一公里”,构建符合黔东南州区域特点的水网格局,形成水网“一张图”。水网中“纲”是主线“目”辅线,为引调水和水系连通工程的通道,具有线状特性,省级水网的“目”是州级水网的“纲”。水网中“结”为控制性水资源调蓄工程,具有点状特性,可以位于水网线交汇处或过程中的某点。
构建黔东南州水网之“纲”。主要为包括㵲阳河、清水江、都柳江三条自然河流通道和宣威水库供水工程、榕江忠诚水库至从江县城调水工程、清㵲连通工程、黎平灌区北干管、黎平灌区南干管、清㵲灌区输水工程、塘冲水库与鱼塘水库连通工程等7个重点引调水和水系连通工程等人工通道。
织密黔东南州水网之“目”。主要包括域内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引调水渠道、山洪灾害防治等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州、县水网体系,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打牢黔东南州水网之“结”。主要是区内具有控制性功能的水资源调蓄工程。主要包括:宣威水库、忠诚水库、黎平水库、黔东水利枢纽、两岔河水库、响水坝水库、塘冲水库等大中型水库。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需求导向,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依托省级骨干网,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保护治理水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构建以重要江河水系为基础,大型水库(水电站)工程为结点,重点引提调水工程为通道的州级骨干网,推进县级水网建设,打通水资源调配和防洪排涝“最后一公里”。
自然禀赋是水网布局基础。黔东南州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桂北丘陵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整体地形决定了州水网总体由西向东的水资源调配方向。州内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流域,主要以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为主干,呈树枝状展布,稠密分布于全州各地,发达的水系为州水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国土空间保护格局是水网布局的水生态保护指引。黔东南州以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州域生态核心;以武陵山、苗岭为生态安全屏障,以北部㵲阳河、中部清水江、南部都柳江作为三大生态走廊,构建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州水网以此为水生态保护指引,在遵循自然河流水系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水生态保护布局。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水网布局的水资源配置指引。黔东南州以凯麻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引领全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以沪昆走廊、 贵广走廊、 铜仁-从江城镇为带动全州的三条发展轴;以凯麻产城融合示范区、黔东城镇组群、“黎从榕”城镇组群为三大发展片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州水网以此为水资源配置指引,落实“以水四定”原则,以提升水安全保障为目标确定水网水资源配置网络布局。
水利工程是水网布局的基本构件。随着省级水网建设规划的确定,全省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推进。黔东南州水网依托贵州大水网的整体布局,以区域内已建在建及规划的水利工程为基本构件确定州水网的工程体系。
黔东南州水网总体布局。从黔东南州总体发展布局出发,综合考虑全州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网智慧化建设需求和任务,以天然水系为基础、大型水库和主要调水通道为主骨架、区域水网为补充、灌区渠系为脉络、智慧调控为手段,形成“两域三水、四库七干、西水东引、南北互连”的黔东南水网总体布局,融入“一核四区”的全省大水网格局,全面提升黔东南州水安全保障能力。
“两域三水”:主要指黔东南州涉及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和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三条主要河流,是水网建设的自然基础,也是防洪排涝的主要通道和水生态保护治理的主要对象。
“四库”:是宣威水库、忠诚水库、黎平水库、黔东水利枢纽四座大型水库,是州水网发挥防洪调蓄、水资源供应的重要结点。
“七干”:主要指宣威水库供水工程、榕江忠诚水库至从江县城调水工程、清㵲连通工程、黎平灌区北干管、黎平灌区南干管、清㵲灌区输水工程、三穗塘冲与天柱鱼塘连通工程等7个调水工程,是州水网发挥水资源调配、防洪、水生态保护作用的主要人工调水通道。
“西水东引、南北互连”:是指州水网根据地势情况,通过自然和人工通道形成的水资源调配主要方向。
按照省级水网确定的省、市(州)、县的水网层级关系,县(市)级水网是在州级水网框架下,解决县级层面的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生态保护等问题,由县(市)级主建。各县(市)结合县情水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安全保障的需求,以境内各类水源和河湖水系为基础,因地制宜构建水网,补齐中小水利工程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强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建设和水源之间互联互通,提高供水保障水平,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乡、村延伸,构建“城乡一体,末端畅通”的水网基础通道,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能力、涝区治理能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能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凯里市水网布局:作为州水网核心区域,凯里市基于市内的清水江及巴拉河、鸭塘河等主要河流,依托宣威水库大型水库发挥主要防洪和供水作用,以西南面宣威水库调水、东南面雷山鸡鸠水库调水、东面台江空寨调水,结合域内里禾水库、嘎醉河水库、上寨水库等骨干水源形成“多源共济、保障安全”的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通过规模化供水工程构建农村供水体系结合防洪减灾工程、水生态环境工程构建凯里市域水网。
黄平县水网布局:基于㵲阳河干支流等河流,以两岔河、印地坝为主要骨干水源,两个水库供水灌溉线路为主要脉络,形成覆盖新、旧州的水资源保障中心,同时通过全县16个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构建的农村供水体系结合防洪减灾工程、水生态环境工程构建黄平县域水网。
施秉县水网布局:以㵲阳河、抬拉河、杉木河等自然河流为基础,以白头旺、观音岩、老县等水库为主要水源,以翁塘、雷洞沟等小型水库为补充,通过6个区域连通工程和9个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灌溉渠系构建施秉县域水网
三穗县水网布局:三穗县水网的骨干构架为“以塘为主,一干多支”。以六洞河和台烈河2条骨干河道及其附属干支河流为基础,“以塘为主”以优先建成投入使用的塘冲水库为主辐射供水、灌溉等多功能保障体系,“一干多支”利用塘冲-鱼塘连通工程的主要线路作为主干结合多条支线将三穗县内的塘冲水库、金昌沟水库、贵秧水库、大山沟水库、桃云水库相互连通。
镇远县水网布局:以㵲阳河为主干划分形成北、中、南三个水网分区。北区为羊场、都坪、江古等㵲阳河北岸区域,以天印水库为主要骨干水源结合小型水库、区域调水工程及规模化供水管网等形成县北部水网。中区为㵲阳镇、蕉溪镇、青溪镇、羊坪镇等㵲阳河沿河区域,以㵲阳河观音岩等梯级电站水库、狗鱼塘水库、小河口水库等为主要结点,结合区域调水工程及规模化供水管网等形成县中部水网,满足县城、黔东经济区等区域防洪、供水要求。南区为金堡、报京等㵲阳河南岸的区域,以山塘、区域调水工程等满足区域农村供水需求。
岑巩县水网布局:基于龙江河、车坝河等县域主要河流,县域东部以下溪水库、柏杨沟水库、殷家田水库、关堰水库、塘家垅水库等作为水源,县域西部都素水库、将军山水库、石门坎水库、冷水溪水库、庙湾水库、赵坪水库等作为水源,结合县城城乡一体化、农村规模化等供水工程管网及灌溉渠系等构建县域水网。
天柱县水网布局:基于清水江、鉴江等县域主要河流,以鱼塘水库为主要水源,以石灰冲、阳胆溪等小型水库为补充,衔接塘冲-鱼塘连通工程,通过鱼塘水库供水灌溉线路和区域连通工程与县类水库相互连通,结合农村规模化供水等工程管网构建县域水网。
锦屏县水网布局:基于清水江、亮江、六洞河等主要河流,以清水江两岸分为南北区域。北部以清水江左岸区域为主,主要以孟佰水库、固流水库、五里冲水库等作为稳定水源,结合农村规模化供水管网及灌溉渠系等构建县北部片区水网。南部片区以清水江右岸区域为主,主要以响水坝水库、九江水库、归元溪水库、马背水库、长溪水库、青山水库等作为稳定水源,结合农村规模化供水管网及灌溉渠系等构建县南部片区水网。同时通过黎平灌区北干管,形成黎平-锦屏-天柱的调水通道。
剑河县水网布局:基于清水江、巫密河等自然河流,结合农村供水管网布局,形成东、西北、西南三个片区水网。东部片区通过巫交水库连通南甲水库后,将久仰、革东、岑松、柳川、南哨、太拥等6个乡镇供水网连成片,同时通过三穗金昌沟水库调水至岑松镇区域,并通过连通南岑塘水库延申供水至观么镇区域。西北部片区通过和平水库连通地豆水库后,将敏洞乡、南明镇2个乡镇供水网连成片,同时和平水库延伸供水至磻溪乡区域。西南部片区通过白水溪水库连通青山界水库后,将南寨镇、南加镇2个乡镇供水网连成片。
台江县水网布局:以台江河、巫密河、巴拉河等主要河流作为水网基础。县域南部以交包水库、交下水库、巫脚交水库等作为稳定水源,结合农村规模化供水管网覆盖排羊乡、方召镇、南宫镇等区域。县域中部和北部以空寨水库、台雄水库、南开水库、杨家沟水库等作为稳定水源,通过空寨-台雄两个骨干水源连通调配水资源,结合农村规模化供水管网覆盖台盘、革一、施洞、县城等区域。
黎平县水网布局:以县域内亮江、渠水、乌下江、口江河等主要天然河流为基础,以黎平大型水库及墨门山、长溪、枫树屯等为骨干水源,通过黎平灌区南干管、北干管两条重要调水通道,结合县内城乡规模化供水管网、灌溉渠系构建县域水网。
榕江县水网布局:基于都柳江、寨蒿河、平江等主要河流,以忠诚大型水库及溪口、龙塘为骨干水源,通过忠诚-榕江县城-从江县城这条重要调水通道,溪口、龙塘等水库供水线路为次要通道,结合县内城乡规模化供水管网、灌溉渠系,形成榕江县域水网。
从江县水网布局:基于都柳江及县域内主要支流,按照“一核两区”构建县域水网。“一核”是以榕江县城-洛贯新城为受水、防洪保护核心区域,通过榕江忠诚水库至从江县城调水工程和黎平灌区南干管衔接州水网,通过宰章-独洞连通工程调配水资源,结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充分延伸城区管网形成县域水网核心区。“两区”为核心区以外按照都柳江两岸划分的南北两区,北岸以往洞水库、二友水库、归秀水库等作为稳定水源,南岸以街堆水库、下尧水库、西山水库等作为稳定水源,结合农村规模化供水管网、灌溉渠系等形成县域水网南北两区。
雷山县水网布局:以巴拉河干支流等天然河流作为水网基础,以鸡鸠水库、望丰水库、西江水库等作为水网骨干水源。县城区域通过县城供水管网扩建延伸覆盖县城及周边农村供水,并通过鸡鸠供水线路向凯里调水。其余各乡镇通过规模化供水和集中供水管网、灌溉渠系构建县域水网。
麻江县水网布局:以清水江干支流、洗布河等天然河流作为水网基础。县域西部以白岩水库为主要水源,中部以西牛滩水库、水冲水库为水源,东部以宣威水库、甘河山水库、比富水库、李贵冲水库等作为水源,结合规模化供水工程管网、灌溉渠系等构建县域水网。
丹寨县水网布局:县内处于长江、珠江流域分水岭。属长江流域的主要为清水江支流摆泥河、南皋河2条,流域内分布有丹寨县城(龙泉镇、金泉街道、扬武镇西北部)、兴仁镇、南皋乡等,以吊洞水库作为丹寨县城(龙泉镇、金泉街道、扬武镇西北部)主要水源,以乌坝河水库、泉山水库、龙泉水库等水源作为区域补充水源。属珠江流域的主要为都柳江支流鸡家河、排调河、乌早河、猴子河、乌配河等5条,流域内分布有扬武镇、排调镇、雅灰乡等,主要以孔庆水库、水碾湾水库、夺鸟寨大泉水等作为水源,解决区域供水问题。县域内水网末端以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和规模化供水工程管网、灌溉渠系等构建。
《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纲要》)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经济总量不断做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GDP达到52000元左右。加快推进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占比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凯里首位度明显提升。
2021年,黔东南州年末常住人口374.04万人,根据相关规划资料测算,预计2035年全州人口达到406.32万人。
2021年,黔东南州城镇人口175.05万人,城镇化率46.8%,预计2035年城镇化分别提升至69.5%左右。考虑各县(市)现状城镇化率水平和未来城镇发展布局,综合分析确定县(市))城镇化发展速度。经测算,2035年预计达到282.40万人。
根据《十四五纲要》,黔东南州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黔东南州地区生产总值及其结构采用趋势增长率法进行发展预测。
2021~2025年黔东南州地区生产总值及其结构发展与《十四五纲要》中保持一致。2026~203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按6.7%控制, 2031~203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按5.5%控制。
预测到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35.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93.91 亿元,占比15.3%;第二产业793.80 亿元(其中工业401.63 亿元),占比24.5%;第三产业1948.15 亿元,占比60.2%。各县(市)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不同,所取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略有不同。
2021年,黔东南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0.1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479。未来农业将向规模化种植方向发展,进一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都市果蔬种植业和特色山地农产品等发展将提速,农业灌溉水源工程建设和灌溉设施配套需求将更加强烈。随着“十二五”以来开工建设水利工程逐步发挥效益,预计农业灌溉面积发展仍将呈现一定的增长态势。
依据黔东南州耕地资源质量和分布情况,以及区域水资源禀赋条件,在坚持“以节水促农业灌溉面积发展”的基本原则下,预计到2035年,通过新建水源工程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预计全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29.51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1以上。
2021年,黔东南州大小牲畜达到204.26万头,其中大牲畜52.25万头,小牲畜152.01万头。考虑未来人口增加和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结合黔东南州大小牲畜历史存栏数据,预计到2035年,黔东南州大小牲畜达到233.73万头,其中大牲畜51.98万头,小牲畜181.75万头
按照“节水优先”和“生态优先”等原则,结合《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要求,在严格保障生态环境良性健康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定额和用水效率等指标,分别预测生活、生产和河道外生态3种类型需水量。
根据当地水资源禀赋条件、生活习惯等,按节水优先和生活用水标准逐步提升的原则,综合确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标准,既要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用水方式,也要同步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用水标准。
根据《用水定额》(DB52/T 725-2019)、《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18)等规范,结合黔东南州现状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习惯与水平,2035年州内城镇居民每人每天生活用水净定额130L,农村居民每人每天生活用水净定额90L。结合国家和市节水行动方案,预测2035年,城镇管网漏损率控制在6.0%,水厂自用水率控制在3.5%,输水损失控制在5.0%。
2021年,全州生活需水量1.3289亿m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需水量0.6981亿m3,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0.6308亿m3。
2035年,全州生活需水量2.1859亿m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需水量1.7110亿m3,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0.4749亿m3。
1)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需水
工业用水定额,按照本次规划提出的目标指标,203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应较2020年下降42%,即2035年工业用水定额取45m3/万元。
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定额,参照《贵州省水安全规划》等相关成果,2035年建筑业用水定额取2m3/万元,第三产业用水定额取6m3/万元。
2021年,全州工业需水量0.6504亿m3,建筑业需水量0.0450亿m3,第三产业需水量0.2653亿m3。
2035年,全州工业需水量1.8179亿m3,建筑业需水量0.0773亿m3,第三产业需水量1.1463亿m3。
2)农田灌溉需水
坚持以农业节水促农业灌溉发展为原则,以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为抓手,加快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并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布局和优势农业发展规划,合理选择区域种植结构和节水灌溉定额,鼓励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关的农业灌溉工程,限制“大水漫灌”式农业灌溉,合理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农田灌溉需水包括农田、烤烟需水,主要采用用水定额法,按多年平均、P=80%和P=95%三种保证率进行需水预测。2021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479;203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21,多年平均情况下农田灌溉综合毛定额取315m3。在此基础上,根据来水频率和历史实测资料,确定80%和95%情况下的农田灌溉综合毛定额。
2021年,全州农田灌溉多年平均、P=80%和P=95%情况下的需水量分别为10.3780亿m3、11.8828亿m3和13.5744亿m3。
2035年,全州农田灌溉多年平均、P=80%和P=95%情况下的需水量分别为10.3823亿m3、11.8757亿m3和13.5800亿m3,符合耕地灌溉面积增加灌溉需水量基本不增加的要求。
3)牲畜需水
根据《用水定额》(DB52/T 725-2019),大牲畜日用水定额取50L/头,小牲畜日用水定额取30L/头。据此测算,2021年、2035年牲畜需水量分别为0.4810亿m3、0.2939亿m3。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主要包括绿地用水和道路浇洒用水,按《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18)有关绿化、道路浇洒定额标准计算。预计到2035年,城镇人口万人绿地面积为0.1415km2,万人道路面积为0.1567km2,绿地需水定额取1升/(m2•d),道路浇洒需水定额取2升/(m2•d),每年喷洒天数按180天计。经计算,2035年河道外生态需水量0.3530亿m3。
将以上生活、生产、生态的需水量相加,即为总需水量。
2021年,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多年平均、P=80%和P=95%情况下的总需水量分别为13.2305亿m3、14.7353亿m3和16.4270亿m3。而实际2021年,全州发生的用水量为12.34亿m3,与预测值有约7%的误差,结合2021年疫情造成经济发展变缓用水量下降等因素,需水预测值总体合适。
2035年,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多年平均、P=80%和P=95%情况下的总需水量分别为16.2713亿m3、17.7647亿m3和19.4690亿m3。
根据现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按照有关规范标准,对于蓄水工程应综合考虑蓄水泥沙淤积、河道内生态环境水下放、功能调整等因素影响,核定工程现状供水能力;对引提水工程应综合考虑取水口以上来水情况,上游取水口取用水情况,生态流量泄放情况,引提水工程渠道过水能力,灌区灌溉面积需水量情况,综合考虑最小值作为引提水工程供水能力。
经复核,2021年黔东南州现状水利工程P=80%来水频率下可供水量为13.09亿m³。其中,水库工程可供水量6.24亿m³,塘坝工程可供水量0.65亿m³,窖池工程可供水量0.17亿m³,引提水工程可供水量5.74亿m³,机井工程可供水量0.13亿m³。
包括已经开工建设,在2021年底前还未建成发挥效益的中型水库8座,小(1)型水库13座,主要依据工程设计资料确定供水量。考虑经过三年攻坚行动到2025年大部分在建工程完工并尽快发挥效益,多年平均情况下,新增供水能力4.06亿m3。同时考虑对州内部分不稳定供水的水源(主要包括提水、山塘、窖池等非蓄水调节类水源)进行替代,减少约1.48亿m3供水能力。2025年全州水利工程实现“一增一减”后总供水能力达到15.67亿m3。
根据《贵州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黔东南州“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等规划,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更大程度的满足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用水需求,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加强灌区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质、增加水资源储备。到2035年,多年平均情况下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6.61亿m3,在进一步替代约0.5亿m3的不稳定水源后,全州水利工程实现“一增一减”后总供水能力达到23.03亿m3,超过全州供水能力21亿m3的水安全保障目标。供水工程中包括宣威、忠诚、黎平三座大型水库供水量3.43亿m3、中型水库供水量8.74亿m3,大中型骨干水源供水占比为52.9%,供水稳定保障程度得到较大提高。
黔东南州已建在建规划水利工程有效供水能力测算中跨县配置的水利工程(如黔东水利枢纽等)已将该工程有效供水能力分解至相关县,即水源工程的有效供水能力已按照受水区进行统计。基于此,在进行不同水平年和不同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时,若区域水利工程有效供水能力大于需水量,则令该区域水利工程实际可供水量等于需水量;若区域水利工程有效供水能力小于需水量,则该县域存在总体需水缺口,需水量减去水利工程有效供水能力,则为该县域缺水量;因此,在供需平衡分析中的水利工程实际可供水量小于水利工程有效供水能力。同时,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要求,县域缺水率不大于5%,即视为该县域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
多年平均情况下,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13.23亿m3,考虑已建水利工程有效供水能力为13.09亿m3,以县为单元水资源供需平衡后,水利工程实际有效供水量11.80亿m3,缺水量1.43亿m3,缺水率10.82%。
P=80%情况下,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14.74亿m3,考虑已建水利工程有效供水能力为13.09亿m3,以县为单元水资源供需平衡后,水利工程实际有效供水量12.36亿m3,缺水量2.38亿m3,缺水率16.14%。凯里市、黄平县、施秉县、剑河县、台江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麻江县等9个县存在不同程度缺水。
根据需水预测成果和已建在建水源供水预测成果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多年平均情况下,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16.27亿m3,水利工程有效供水能力将达到15.67亿m3,考虑工程空间分布不均缺水水资源调配因素,以县为单元水资源供需平衡后,水利工程实际有效供水量13.92亿m3,凯里市、黄平县、台江县、黎平县、榕江县、麻江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一次平衡分析结果说明,规划年黔东南州在不考虑规划水源工程和调水工程情况下,水资源供给无法满足全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需要考虑新建规划工程。
根据需水预测成果和已建在建规划水源供水预测成果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多年平均情况下,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16.27亿m3,规划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将达到23.03亿m3,以县为单元水资源供需平衡后,水利工程实际有效供水量16.27亿m3,16个县(市)基本实现供需平衡。
P=80%情况下,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17.76亿m3,规划水利工程有效供水能力23.03亿m3,以县为单元水资源供需平衡后,水利工程实际有效供水量17.76亿m3,16个县(市)基本实现供需平衡。
根据平衡分析,在规划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发挥作用后到2035年全州基本解决水源缺水问题。根据《贵州省水网建设规划》,要求供水安全系数应尽量达到1.3以上,分析结果中全州有施秉县、三穗县、岑巩县、天柱县、锦屏县、台江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丹寨县等11个县供水安全系数超过1.3,具有较高的供水保障率。凯里市、黄平县、镇远县、剑河县、麻江县等5个县(市)供水安全系数未达到1.3的水安全保障系数要求,但均大于1.0基本不缺水。
本次规划作为州级水网是以县为单元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虽然分析结果全州供需平衡,但仍存在县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布局和水资源分布不均,仍有局部区域存在缺水,因地制宜的通过局部区域输配水工程建设和水源之间互联互通,解决县级层面水资源调配、区域性缺水等问题。
以现状供水工程布局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基本事实,充分考虑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增长,统筹考虑满足各区域用水需求和配置水量平衡。先生活、后生产。生活用水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在水资源配置时,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再考虑兼顾生产用水。生产用水中优先满足保障性要求高的工业用水,再满足农业灌溉用水。公平公正、统筹协调区位发展优势。应考虑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因素,充分兼顾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和优势,保障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先当地水、后调水。优先利用当地供水工程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当地水不足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时,再调用水资源丰富区域的客水,提升本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开源节流并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条件,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落到实处,合理抑制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配置结果如下:
城镇综合用水刚性增长。2021年,城镇综合用水1.0084 亿m3(包含城镇生活用水、建筑业和三产用水)。2035年达到2.9326亿m3,是2021年水平的2.91倍。
工业用水稳步增长。2021年,工业用水量0.6504亿m3。2035年新增配置水量1.1675亿m3,工业配水量达到1.8179 亿m3,是2021年水平的2.79倍。
农业用水量控制保持。2021年在多年平均来水频率下,农业用水量10.859亿m3,2035年农业配水量10.6762亿m3,与2021年相比用水量略微下降。
生态用水合理增长。基准年,河道外生态实际用水量0.0819 亿m3。2035年新增配水量0.2711 亿m3,生态配水量达到0.3530 亿m3,满足河道外生态环境健康向好的需求。
黔东南州2035年需水量合理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是人均用水量。2035年黔东南州人均综合用水量达401m3,人均综合用水量逐步缓慢增长,但仍低于2021年全国平均人均综合用水量412 m3,测算人均用水量在合理范围内。
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035年,预测80%来水频率情况下,黔东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14.6%,低于水资源可利用率18.7%,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三是用水效率。黔东南州万元GDP用水量由2021年的98m3下降到2035年的50.3m3,累计降低48.9%;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2021年的0.479提高到2035年的0.521,用水效率将得到极大提高。
四是用水总量。预测2035年黔东南州用水需求为16.2713亿m3,未超过目前国家下达的用水总量红线指标(2030年)。
综上所述,黔东南州规划到2035需水量16.2713亿m3,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人均用水401 m3,用水总量满足要求,用水效率将得到极大提高。
着力加强工程、农艺、农机等节水措施的综合运用,着力强化农业节水的科技支撑,创新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生产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匹配、农业用水规模与用水效率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体系。
加大工程节水力度。在严格保护生态、控制用水总量和水土资源平衡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新建清㵲灌区、黎平灌区等大型灌区及南开水库灌区、白头旺水库灌区等中型灌区;以旧州、仰阿莎等34个中型灌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通过新增和加固渠系建筑物、新建和改造田间工程等渠系工程配套,提高渠道防渗率。积极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等先进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适合蔬菜和茶叶种植等的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以保障粮食生产为前提,结合国家和地方各类节水增效示范项目、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调整蔬菜、茶叶、精品果业、中药材和特色杂粮等产业结构,推动蔬菜、食用菌、烤烟、精品水果等优势农业特色化、规模化。根据水资源条件, 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在易旱地区,选育推广特色优势产业、耐旱农作物新品种。在大中型灌区管理中推广节水灌溉制度,提高用水效率,逐渐改善传统灌溉的浪费现象,提高农业用水户节水意识。
推进农村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和管理。大力推广灌溉用水计量管理,逐步建设并普及灌溉用水计量设施,新建灌区在建设阶段应安装计量设施,包括灌区取水口、干支渠以及到用水户分水口门计量。建设灌溉用水收费管理系统,以节约灌溉用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结合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农田灌溉水计量进程,到2025年中型灌区支渠以上实现计量供水,小型灌区实现渠首计量供水,初步构筑灌溉量水工程体系。强化管护制度建设,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以灌区、干支渠、电灌站为单位,扩大组建农民灌溉用水协会。
增强山地特色农业灌溉建设。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等项目实施,立足山区土地、气候和生态优势,加强新建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设计建设、高效节水工程推广,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提高耕地灌溉率。因地制宜建设或改造山塘、水池等小型水源工程和喷滴微灌设施,改善山区灌排条件,推动山地农业提质增效。
牢固树立“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的理念,通过用水计划管理,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市场准入,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
加强节水技术改造。推进工业园区节水及开展清洁生产。建立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专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鼓励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积极推进水循环阶梯利用。新建工业园区在规划布局时要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水梯级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设施共建共享,鼓励企业间的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工业重复利用率。已有园区应将节水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循环改造的重点内容,推动企业间水资源利用,强化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
强化企业用水管理。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用水统计监测,鼓励企业制定节水目标、节水计划,设立水务经理,接受节水管理培训,开展管网漏损自查,对漏损供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分析企业用水现状合理性,找出用水节水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挖掘节水潜力,达到加强用水管理的目的。推动建立高用水企业、园区智慧用水管理系统,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实现取用耗排全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与系统优化。推动一批大中型高用水企业、园区(年用水量20万m3以上)建设智慧用水管理系统。
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限制高耗水项目、淘汰高耗水工艺和高耗水设备,现有的企业要结合技术改造对系统用水进行改造,淘汰落后的用水技术设施,鼓励节水技术开发和节水设备、器具的研制;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符合要求的用水计量器具,加强水计量数据的应用与管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减少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高用水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重点抓好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高用水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组织研究开发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重点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高效冷却、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通用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
加强工业节水示范引领。针对石化化工、食品等行业,建立水效领跑者评价指标,完善遴选、评审以及公示制度。重点培育一批水效领跑者企业和一批节水标杆企业,发挥示范引领效应,推进行业企业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构建节水协同推进机制。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树立一批行业示范典型。鼓励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建设一批节水标杆园区。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统筹水处理及分质供水系统,进行水的梯级利用和集中处理,形成园区耦合用水系统。重点建设一批水的梯级高效利用园区,深化水效领跑者示范引领作用。
推动居民家庭节水,使用节水型器具,养成节水型生活方式,提升全民节水意识,使爱护水、节约水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
积极倡导公共领域节水。公共机构、居民住宅循环循序用水,鼓励公共机构和公共建筑的内部如空调冷却循环水系统、水景等建立水循环利用,单体建筑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当安装中水设施。针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建住房小区鼓励安装中水设施,鼓励居民住宅将洗衣、洗浴和生活杂用等水用于冲厕,提高用水效率。对规模以上重点用水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绘制用水平衡图,找出企业节水问题,识别节水潜力,通过规划设计完善给水及回用系统,提高重复利用率和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降低取水定额、减少工业直排水量等,推动节水绩效技术指标达标。
大幅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结合贵州省水网规划及各区县水网规划水网建设内容,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分布改造、分布建设、量力而行、服务群众”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供水管网,合理定位功能分区,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实施老城区管网改造,做到科学性与规划性的统一,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相结合,加快制定和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加强公共供水系统运行监督管理,试点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协同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专业化管理。建立城市供水管网数字化管控平台,加强用水监控。
加强城镇供用水管理。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系统性,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完善城镇节水统计制度,优化城市公共供水的价格机构,改进城市计划用水管理和定额管理制度,明确城镇节水促进政策。在制定水价调整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供水企业正常运行合理成本和盈利,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合理调整城镇供水价格。在实施阶梯水价、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收费,降低第一级水量基础,适当拉大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用水的价差。
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创建。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载体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有力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凯里市、黄平县、施秉县、三穗县、岑巩县、天柱县、雷山县已完成节水型社会创建,下一步加快推进镇远县、锦屏县、剑河县、台江县、黎平县等县的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
完善水价机制。建立健全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补偿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方面的作用。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稳步扩大改革范围,以有效灌溉面积范围内的新增大中型灌排工程、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为重点,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用水管理机制等。合理制定农业水价,逐步实现水价不低于工程运行维护成本。完善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适度拉大阶梯价格级差。科学制定用水定额,有序推进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合理确定分档水量和加价标准。
推广第三方节水服务。探索节水、供水、排水和水处理等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公共机构、公共建筑、高耗水工业、高耗水服务业等领域推广合同节水管理。鼓励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参与节水咨询、技术改造、水平衡测试和用水绩效评价。规范明晰区域、取用水户的初始水权,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规范水权市场管理,促进水权规范流转。在具备条件的地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探索推进水权交易机制。创新水权交易模式,探索将节水改造和合同节水取得的节水量纳入水权交易。
实施水效领跑和节水认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水效标识相关管理要求,鼓励生产者改善产品的节水特性,鼓励销售者选择高效节水的产品,提升节水器具普及率。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加强水效标识监督检查,落实水效标识制度。在用水产品、用水企业、灌区、公共机构和节水型城市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树立节水标杆,鼓励打造一批水效领跑者。推动节水认证工作。
构建节水文化体系。引导形成节水文化观念,建立水资源忧患意识,每个公民在享有用水权利的同时,承担保护水环境的任务。提供节水文化的物质支撑,加强农业、工业、城镇节水,促进非常规水利用,从硬件设施上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文化制度,制定合理的水价制度,有效奖惩节水和浪费水的行为,制定法规、条例,建立有利于节水的社会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大节水文化宣传,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期间,集中开展保护水资源、节水建设的宣传活动,开展节水理论研究和节水文化创作,开展交流培训,大力宣传节水文化。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
围绕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推进重点水源建设与城镇布局、农村产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强城乡水源保障,实现“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
推进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大型水库库容大、调蓄能力强优势,全力推进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尽快开工建设清水江宣威水库工程,满足凯里市防洪需求和解决凯里市中心城区及工业园区供需水矛盾。加快推进忠诚水库工程建设,满足榕江县城防洪需求和解决城区及工业园区供需水矛盾。有序推进黎平大型水库工程和黔东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根据工程需求情况选择开工时机。适时开展鱼塘加高工程、寨比水库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工作,列入水网储备项目。预计到2035年可实施完成宣威、忠诚、黎平三座大型水库,供水能力3.43亿m3。
强化中型水库水源工程建设。在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州内中型水库建设,优化水库布局和配置方案,充分发挥中型水库调蓄和中转能力,特别是库容较大中型水库在区域供水保障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型水库作为连接小型水库、用水户的重要节点。在现有鱼塘、台雄、枫树屯、两岔河(㵲阳湖)、独洞等已建中型水库的基础下,积极推进嘎醉河、印地坝、下溪、溪口等14座并未完建的中型水库尽快竣工验收并发挥效益,有序推进大斗、地扪洞、下尧等14座拟建中型水库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2035年全州中型水库供水能力可达到8.74亿m3。
有序推进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小型水库建设,在大中型水库不能覆盖区域,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小型水库建设,把小型水库作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水源和构建黔东南州水网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完善水源总体格局。加快篆水河、小河口、白水溪等35座在建小型水库完工建设,有序推进建设松溪河、青山、交包等34座小型水库。2035年全州小型水库供水能力达到5.63亿m3。
全州新建、扩容、除险加固黄平团坡山塘、从江孔明山山塘等208座山塘。
本次规划水源工程实施后工程总供水能力达到23.03亿m3,超过全州供水能力21亿m3的水安全保障目标,应根据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实施。
专栏3-1 水网水源工程 |
大型水库。尽快开工建设清水江宣威水库工程,加快推进忠诚水库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黎平、黔东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适时开展鱼塘加高、寨比大型水库的必要性进一步研究论证工作。 中型水库。尽快完成嘎醉河、印地坝、下溪、溪口等14座在建中型水库建设,积极推进大斗、地扪洞、下尧等14座拟建中型水库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 小型水库。续建篆水河、小河口、白水溪等35座小型水库,有序推进建设松溪河、青山、交包等34座小型水库。 山塘。新建、扩容、除险加固黄平团坡山塘、从江孔明山山塘等208座山塘。 |
积极推进以重要输配水工程、水系连通工程为主干,以城乡供水管网、灌区田间工程等为分支的输配水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水库输配水通道建设,推进已建在建水库配套输配通道建设,加强新建水库配套水网建设管理,确保在合理工期内全部配套完成,尽早发挥工程供水、灌溉等效益。实施重点引提调水和水系连通工程,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聚焦流域区域发展全局,兼顾生态等用水保障,依托具备较强调蓄能力的大中型骨干水源,实施麻江宣威水库供水工程、清㵲连通工程、清㵲灌区输水工程、黎平灌区北干管、黎平灌区南干管、塘冲水库与鱼塘水库连通、榕江忠诚水库至从江县城调水等引提调水和水系连通工程。
专栏3-2 水网连通工程(1)
项目名称 |
涉及县(市) |
项目概况 |
麻江宣威水库供水工程 |
凯里市、麻江县 |
由凯麻供水工程、灌溉输水工程组成。凯麻供水工程由大坝取水口至“凯里-麻江”城市核心区以南的连接池,线路全长15.99km。灌溉输水工程由灌溉输水干渠、炉-万供水管线、宣威支渠、龙山支渠等四部分组成,输水线路总长约55.3km,其中干渠长约31.33km。 |
清㵲连通工程 |
施秉县、镇远县 |
工程实现双向调配清水江和㵲阳河水资源和双向通航,为供水和防洪,并为促进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发展创造条件。考虑双向互通,通过隧洞连通清水江和㵲阳河,工程包括清水江侧2段、㵲阳河侧2段和中间段共用平洞段等共5段隧洞相互连通,总长约48km,隧洞过流断面直径约10m。 |
清㵲灌区输水工程 |
凯里市、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三穗县、岑巩县、剑河县、天柱县、 |
由黔东水利枢纽(平良水库)向清㵲大型灌区输水。规划建设灌区主干渠、镇岑支渠、穗柱支渠,渠道长度分别为33km、132km、77km,渠道总长度242km。灌区主干渠由黔东水利枢纽(平良水库)沿重安江自旁海镇。镇岑支渠接主干渠,由西向东经施秉县、镇远县至岑巩县区域。穗柱支渠接主干渠,由西向东经经施秉县、镇远县至三穗县,后与“塘冲水库与鱼塘水库连通工程”衔接,输水至天柱县区域。 |
黎平灌区北干管 |
黎平县、锦屏县、天柱县 |
由黎平水库连通锦屏县响水坝水库后向亮江下游锦屏及清水江下游的天柱远口调水,通过黎平-锦屏-天柱的调水通道,向黎平县城、高屯工业区、锦屏敦寨镇、锦屏县城、天柱清水江右岸地区等区域提供城镇、工业区、农村的生活、生产和农业灌溉用水。工程输水总长度84km。 |
黎平灌区南干管 |
黎平县、从江县 |
由黎平水库向黎平南部,经过高屯、中潮、洛香、贯洞至从江县城附近,向黎平大型灌区南部区域提供农业灌溉和线路沿途生活用水。工程输水总长度72km。 |
榕江忠诚水库至从江县城调水工程 |
榕江县、从江县 |
由忠诚水库沿寨蒿河、都柳江,调水至从江县城。其中,忠诚水库至榕江县城段,线路约长30km,为忠诚水库配套输水线路建设内容。榕江县城至从江县城段线路约长58km。 |
塘冲水库与鱼塘水库连通工程 |
三穗县、天柱县 |
通过将塘冲水库和鱼塘水库两个水库连通,实现三穗县水网与天柱县水网相互调配。工程由三穗县塘冲水库沿六洞河经长吉、瓦寨、桐林,调水至天柱鱼塘水库,线路全长约50km。其中,塘冲至瓦寨段,新建线路约长15km,可以通过与支线与三穗县的贵秧、桃云、金昌沟等水源连接成为区域水网。远期通过与清㵲灌区输水工程衔接,将三穗县、天柱县内灌区和渠系纳入清㵲大型灌区。 |
以中小型水库或天然河道为水源,因地制宜的通过局部区域输配水工程建设和水源之间互联互通,解决县级层面水资源调配、农村规模化供水水源供水保障率不高、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等问题。实施新庄水库至上寨水库连通工程、两岔河水库至印地坝水库连通工程、三穗塘冲-金昌沟-贵秧-大山沟-桃云库库连通工程、塘冲水库-镇远县仙人桥水库-小河口水库连通工程、宰章水库与独洞水库连通工程等引提调水和水系连通工程。
专栏3-3水网连通工程(2) |
凯里市①凯里市嘎醉河水库至水厂连通工程,由嘎醉河水库供水至嘎醉河水厂,新建配套二级加压泵房一座,新建取水管道1.13公里、第一段输水管道10.06公里;第二段输水管道5.177公里及配套新建管道,向凯里市的老城片区和鸭塘镇、舟溪镇供水。②新庄水库至上寨水库连通工程,规划新庄水库建成后与上寨水库连通,连通工程长度2km,互为保障向凯里市中心城区供水。③台江县空寨水库至凯里城区供水工程,空寨水库向凯里市城区中的老城区、开怀片区、巴拉河片区及开发区供水1950万m3,工程由水库分别供水至凯里市的龙井水厂和金泉湖水厂,线路总长34.9km。④台江县空寨水库至凯棠镇补充供水工程,由空寨水库至革一工业园区输水线路延伸至凯棠镇水厂,补充凯棠镇水厂供水量。⑤里禾水库至金泉水库连通工程。由里禾水库至金泉湖水厂供水线路中分水至金泉水库,增加金泉水库生态景观用水。 黄平县黄平县白酒产业园配套(供水)建设项目,由印地坝水库向新州镇槐花工业园区供水。两岔河水库至印地坝水库连通工程,为黄平旧州、槐花工业区增加供水保障率。黄平县上塘镇乌梅河至县城水网连通工程,将乌梅河与县城水网连通供水。 施秉县①白头旺水库县城供水工程,白头旺水库向施秉县城供水。②白头旺水库至老县水库连通工程,实现两个水库水量互联互调,同时对线路经过的杨柳塘、双井镇、马号等区域补充供水。③㵲阳河与杉木河水网连通工程,通过新建分洪隧洞1.7km,在洪水期分洪保护杉木河白沙井夜漂景区沿河旅游设施。④小塘河至杉木河连通工程,将小塘河输水补给施秉县杉木河,从规划的雷洞沟水库通过新建13.5km管线及隧洞调水至杉木河,补充杉木河景区漂流用水。⑤黑塘水库与红卫水库连通工程,增加谷地、甘溪江凯等村寨0.12万人供水及0.3万亩农田灌溉;⑥翁塘水库(扩建)与中洞湾水库连通工程,增加翁塘、地坝、地旗等村寨0.25万人供水及0.15万亩农田灌溉;⑦老渡桥水库向城关镇建国村母鸡土山塘调水工程,增加牛大场镇吴家塘村甘庄片区、柳塘村片区及城关镇建国村片区共0.4万亩农田灌溉。 三穗县①三穗县水库输水管网工程,包括贵秧水库向长吉和瓦寨镇及2个产业园区、满天星水库向台烈镇灌溉和现代生态农业范园区、木良水库向桐林镇、桃云水库向雪洞镇的四座水库输水管网。②三穗塘冲、金昌沟、贵秧、大山沟、桃云库库连通工程,利用塘冲-鱼塘连通工程的主要线路结合调水支线将三穗县内的塘冲水库、金昌沟水库、贵秧水库、大山沟水库、桃云水库相互连通。③金昌沟水库至剑河南岑塘水库连通工程,向剑河南岑塘水库调水,提高南岑塘水库供水能力。④金昌沟水库至镇远报京乡、三穗良上镇供水工程,由金昌沟水库向镇远报京乡和三穗良上镇的规模化供水工程补充供水。⑤塘冲水库-镇远县仙人桥水库-小河口水库连通工程,按照塘冲水库设计配水方案,向镇远县清溪镇的黔东经济区供水。⑥贵秧水库至良上镇水厂补充供水工程,由贵秧水库向良上镇规模化供水工程补充供水。 镇远县①黔东经济开发区工业供水项目,以小河口水库作为水源,向黔东经济开发区供水。②镇岑堰(复建)引水工程,原有镇岑堰因年久失修,部分渠道已损坏无法正常使用,为解决我县境内龙田镇都素村、老鹰岩农场、转水及周边村寨的耕地灌溉问题。③天印水库-都素水库-下溪水库水网连通工程,构建镇远天印水库--岑巩都素水库--下溪都素水库的向黔东新城、岑巩县城供水的调水通道。 岑巩县①天印水库-都素水库-下溪水库水网连通工程,将都素、下溪等骨干水源之间,相互连通,保障县城等区域供水。②柏杨沟水库至姚寨水库、赵坪水库连通供水工程,增加羊桥镇、水尾镇、天星乡农村规模化供水水源的水资源保障。③大河坪水库至天落塘水库连通工程,解决天星乡大河坪水库至水尾镇天落塘水库沿线村寨的农村供水农田灌溉问题。 天柱县鱼塘水库至石灰冲水库、白土水库连通工程,通过改造鱼塘水库总干渠,向石灰冲水库、白土水库调水。 锦屏县青山水库至白岩塘水厂供水工程,补充增加青山水库作为河口乡的供水水源。 剑河县①南甲水库至巫交水库连通工程、地豆水库至和平水库连通工程、白水溪水库-青山界水库连通工程等3处水网连通工程,对规模化供水工程的水源相互连通,提高供水保障率。②南岑塘水库至观么水厂供水工程,将南岑塘水库作为观么镇规模化供水工程的补充水源,提高供水量。③和平水库至敏洞乡、磻溪镇供水工程,将和平水库作为敏洞乡、磻溪镇规模化供水工程的补充水源,提高供水量。 台江县空寨水库、台雄水库、交包水库连通工程,将县内三个骨干水源连通,实现互联互调,提高水源的供水保障程度。 黎平县石景山水库至偶洞水库连通工程,增加中潮镇、黎平中潮工业园主要水源偶洞水库的可供水量。 榕江县①溪口水库至榕江县城供水工程,向县城区域供水,同时将供水线路沿都柳江延伸至八开、定威、兴华区域水厂。②龙塘水库与溪口供水线连通工程,从龙塘水库调水接入溪口供水管线,增加供水量。③忠诚水库至崇义供水支管工程、忠诚水库至栽麻供水支管工程,通过从忠诚水库供水管线中接出崇义供水支管和栽麻供水支管,对崇义乡和栽麻镇的规模化供水工程补充供水量。 从江县①洛贯新城区供水二期工程,对洛贯新城的供水管网和水厂进行扩建。宰章水库与独洞水库连通工程,实现从江县城和洛贯新城区的双水源互联调配。②下尧水库至龙塘水库连通工程、宰章水库至西山水库连通工程、登盆水库至岜搞水库连通工程、独洞水库至皮林水库连通工程、往洞水库至归秀水库连通工程、龙王潭电站水库至二友水库连通工程、往洞水库至二友水库连通工程等7个水库连通工程,实现大水源向小水源补充,提高供水保障和水资源利用率。③二友水库至黎平双江镇供水工程、下尧水库至刚边乡供水工程、街堆水库至光辉-加鸠-东朗供水工程等3个调水工程,向缺水区域调水,增加规模化供水的水源。 雷山县①翁养水库至西江景区等高位水池连通工程,向西江景区及周边调水,增加旅游景区西江苗寨及区域的供水量。②翁养水库、望丰水库、响水岩水库、九十九水库、八一水库、排告水库、冷竹山水源等7个水源至周边村寨、灌区的水网连通工程,实现水源对周边区域调配生活和灌溉用水。 麻江县白岩水库至西牛滩水库连通工程,增加西牛滩水库对县城区域的可供水量。 丹寨县①吊洞水库供水第三级提升泵站工程,采取工程措施连通吊洞水库至水厂的输水线路,实现向县城供水。②烧茶水库至烧茶片区供水工程、丹寨水库至长青片区供水工程、兴仁水库至中营片区供水工程,分别实现烧茶、丹寨、兴仁三个水库对周边区域调配生活和灌溉用水。 |
充分考虑黔东南州河流水系特点,城区、工业园区、乡镇及农村人饮的分布位置和高程特点,依托黔东南州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按照“大水源、大水厂、大水网、广覆盖”的思路,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加快构建“立体化”的城乡供水新格局。对于各级城区,重点依托黔东南州骨干供水网和省级骨干网延伸工程保障供水安全;对于工业园区,依托就近的城市供水管网供水,必要时建设专用水源保障供水。对于乡镇及农村供水,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高程分布特点,在有条件的县区或区域,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抓手,加快推动乡镇及农村供水与城市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不具备条件的县区或区域,按照“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思路,因地制宜推动中小水源工程建设、联网,推进乡镇及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供水;逐步构建“立体化”的末端乡镇及农村供水网。
按照《黔东南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结合全州城镇空间格局,合理安排改造、调整现有水源地的同时,积极开辟新水源,逐步实现双水源、多水源供水,提高重点区域的供水能力和供水保证率,支撑“强州府”、“桥头堡”战略实施。
凯里市主城区地处清水江上游,供水片区包括凯里老城片区、凯麻新城片区,包括凯里老城、开怀、鸭塘、下司古镇、滨江新城、凯里经济开发区和龙山-宣威、高铁组团等区域。
凯里市主城区现状供水水源为北门龙井提水工程(北门龙井水厂365万m3)、开怀龙井提水工程(开怀龙井水厂456万m3)、里禾水库(金泉湖水厂1000万m3)、巴拉河凯里供水三期(巴拉河1521万m3)、雷山鸡鸠水库(开怀水厂1338万m3)。
2035年凯里市主城区将现有的开怀龙井、北门龙井水源调整为应急备用水源。常规水源中,根据《贵州省黔东南州宣威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宣威水库向凯里市老城片区供水3698万m3、凯麻新城片区供水3176万m3,合计向凯里市主城区供水6847万m3。同时嘎醉河水库、上寨水库、台江空寨水库等水源也向凯里市供水,规划期还增加新庄水库、雷山排苟水库水源,总供水量达到15875万m3。凯里市规划年形成多个水源共同供水的格局,基本完成凯里市的供水安全保障。
炉碧产业园包括碧波镇、炉山镇和万潮镇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部分。炉碧产业园现状供水水源为老山河地表水(炉山水厂456万m3)、清水江提水工程(江西坡水厂1440万m3)、马龙洞泉水(炉山水厂112万m3)。
根据城市规划和《贵州省黔东南州宣威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该片区为城市工业产业片区,规划年保留清水江提水、马龙洞泉水,新增宣威水库(1383万m3)、上寨水库(829万m3),总供水量达到3740万m3。
黄平县城与黄平槐花工业园区供水统一考虑。黄平县现状水源包括雷打岩提水工程、龙洞榜提水工程、响水桥提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631万m3。规划年近期新增水源印地坝水库、远期新增水源乌梅河水库(供水量576万m3),总设计供水能力达到3459万m3。
黄平工业园分槐花工业园区和谷陇工业园区。
槐花工业园区,位于县城附近,重点发展肉等生态特色食品、新型建材,园区目前先期水源采用太翁铺村泉水,规模2000m3/d。根据《黄平县槐花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3~2030)》,采用县城同样水源的印地坝水库(园区)、乌梅河水库(县城)供水。
谷陇工业园区,位于谷陇镇,重点发展基础材料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和民族民间工艺产业。规划采用青塘水库(供水量386万m3)作为水源。
施秉县城现状主要取水水源有观音岩电站水库、大石板提水工程等,可取水量486万m3。根据《施秉县白头旺水库初步设计报告》,规划年白头旺水库(可供水量7314万m3)向施秉县城区供水1500万m3。在白头旺水库供水后,现状水源观音岩电站水库转换为施秉县城的应急水源。
施秉工业园(硅系高新材料一体化循环经济区、桃子湾轻工建材产业区、新红生物、医药及农产品产业区)重点发展中医药、民族工艺品,根据《施秉县白头旺水库初步设计报告》,规划由白头旺水库为施秉工业园供水5202万m3。
县城现状主要取水水源有大山沟水库(可供水量365万m3)、塘冲水库(可供水量4930万m3)等。规划新增金昌沟水库(可供水量699万m3)为主要水源。应急供水状态下采用大山沟、塘冲、金昌沟等各水源之间互相备用的方式保障供水安全。
三穗经济开发区位于三穗县城内的武笔街道,重点发展服装服饰、鸭等生态特色食品,规划与三穗县城合并供水。
现状主要取水水源有犀牛洞提水工程、狗鱼塘水库等,可供水量1252万m3。规划年新增松溪河水库(402万m3),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654万m3。同时应急供水状态下采用各水源之间互相备用的方式保障供水安全。
黔东经济开发区位于镇远县清溪镇和羊坪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酒等生态特色食品产业,规划将打造居住20万人的黔东工业新城。现状水源为龙井河提水(365万m3)。规划新增小河口水库(806万m3)、三穗塘冲水库(460万m3),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631万m3。
岑巩县城现状主要取水水源为新安河提水工程、异溪河提水工程,可取水量579万m3。
根据《贵州省岑巩县下溪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岑巩县城区合并岑巩经济开发区供水,规划保留新安河提水工程,将下溪水库(3154万m3)、都素水库(2391万m3)作为水源。规划水网连通工程将镇远天印水库(原设计供水区域:镇远都坪、岑巩龙田、平庄)、岑巩都素水库、岑巩下溪水库连通后向岑巩县城、岑巩工业园区和黔东经济开发区供水。
岑巩经济开发区为原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岑巩工业区,位于岑巩县思阳镇、大有镇,重点发展生态特色食品、碳产业等产业。开发区距离县城较近,与县城合并供水。。
现状主要水源为鱼塘水库(3280万m3)、老来溪水库(29万m3)。规划年新增三门塘水库、麦溪水库,保障天柱县城供水量。
天柱开发区位于县城内的邦洞街道,重点发展钡化工、黄金等产业。规划天柱开发区与天柱县城合并供水。
现状主要取水水源有天堂提水工程等,可取水量365万m3。新增孟伯水库作为水源,可供水量达到923万m3。
锦屏经济开发区位于敦寨镇,重点发展石材、木材等新型建材、鹅和石斛等生态特色食品产业。规划采用响水坝水库作为水源,可供水量1974万m3。
现状主要取水水源有南脚溪水库等(可供水量360万m3)。规划新增水源南甲水库(可供水量2696万m3)、打脑水库(可供水量171万m3)、巫所溪水库(可供水量160万m3),可供水达到1964万m3。
剑河工业园分岑松园区和南明园区。
岑松园区位于岑松镇屯州村。规划南甲水库(可供水量2696万m3)、南岑塘水库(供水量89万m3)作为水源。
剑河工业园南明园区位于南明镇,规划地豆水库(可供水量903万m3)作为水源。
台江县城区现状主要取水水源有打岩沟提水工程(供水量219万m3)等。规划新增台雄水库(可供水量1947万m3)作为水源。
台江经济开发区位于台江县革一镇,主要发展重点能源电池、精细化工等产业。根据《台江县空寨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园区供水水源为空寨水库,水库总供水量4310万m3,其中向革一园区供水量2360万m3。
黎平县城现状主要取水水源有五里江水库、枫树屯水库等,规划近期新增水源石景山水库(可供水量512万m3),远期增加长溪水库、墨门山水库、猫洞水库等水源。
黎平经济开发区位于中潮镇,重点发展生态特色食品和中药材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规划水源为偶洞水库(可供水量176万m3)、地扪洞水库(可供水量1447万m3)。
榕江县城现状主要取水水源有三角井电站提水工程、归久溪引水工程、八匡溪引水工程等,可取水量658万m3。规划榕江县城与榕江城东工业园合并供水,新增平龙溪水库、归九溪水库、溪口水库、忠诚水库作为水源。
根据《贵州省忠诚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忠诚水库供水保障榕江县城及城东工业园区(含忠诚镇)、寨蒿镇,以及沿寨蒿河两岸农村共26.3万人年供水5488万m3。
榕江城东工业园位于县城寨蒿河上游,重点发展木材精深加工、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由于距县城较近,与县城合并供水。
从江县城区现状主要取水水源有独洞水库(供水量1557m3)、宰章河引水工程、都柳江提水工程等。规划水源为独洞水库(供水量1557m3)、宰章水库(供水量1495万m3)。
洛贯经济开发区位于从江县洛香镇、贯洞镇,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以香猪为代表的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洛贯片区与县城融合发展,规划与县城合并供水。
雷山县城区现状主要取水水源鸡鸠水库等,取水量365万m3。规划年新增望丰水库水源,合计供水量1095万m3
麻江县城区现状主要取水水源马龙洞泉水等,取水量304万m3。规划年新增西牛滩水库(可供水量308m3)、龙口水库(可供水量2236m3)水源。
丹寨县城现状主要取水水源有乌坝河水库(可供水量320万m3)、泉山水库(可供水量70万m3)等。规划年新增吊洞水库(可供水量3285万m3)水源。
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位于丹寨县城东部,重点发展民族医药、酒等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区与县城距离较近,规划与县城合并供水。
根据《黔东南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结合大中型水库等骨干工程建设,聚焦民生改善和乡村振兴,按照“以大带小、以城带乡”、“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和“建大、并中、减小”等原则,优化农村供水水源及工程布局,推动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通过改造、新建、联网、并网和加强对管网、水厂的维修养护等措施,逐步增加智能化设备和管理平台,推动城镇管网向农村地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统一供水设施运行服务标准。不具备规模化供水条件的山区、偏远地区等,因地制宜实施一批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以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均等化为导向,综合考虑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供水设施基础状况等因素,统筹布局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将县城、乡镇供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配套改造、联通并网,提高供水管网延伸覆盖范围内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障率,大力改善农村供水状况,构建顺应社会发展和新时代要求的规模化、集约化、同标准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标准、同服务、同管理的一体化目标。
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建设。在人口稠密、水源水量充沛、地形条件适宜的地区,综合考虑管理、制水成本等因素,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合理确定供水范围,兴建适度规模的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结合宣威、忠诚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延伸配套设施,扩大农村人饮供水覆盖范围,置换受水区塘坝、窖池等分散水源。
加强小微型工程规范化建设。在人口分散、地形复杂的山丘区,通过以大并小、小小联合和达标改造等措施,推进小微型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质安全。对缺乏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厂区围墙等围护设施、安全警示标示标牌、消防应急设施等小型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工程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在水源水质本底较差、制水成本较高且人口聚居较为集中的村落,发挥市场机制建设供水小站,探索实行分质供水,处理后的优质水用于居民饮用及饲养牲畜,利用原有供水设施提供洗涤等生活杂用水。更新改造一批早期建设且管道材质较差、管网漏损率较大的老旧农村供水工程和管网,补齐农村供水设施短板。
凯里市主要通过规模化供水工程构建农村供水体系,规模化供水工程基本覆盖全市100人以上村寨。北部区域,通过格田水库供水的大风洞镇水厂扩建和管网延伸覆盖大风洞镇和炉山镇部分区域;通过脚里水库为水源的旁海镇水厂扩建和管网延伸覆盖旁海、湾水两镇;通过凯棠河提水保障凯棠镇区域。西部区域中通过上寨水库供水的上寨水厂、炉山水厂的扩建和管网延伸覆盖下司、炉山、龙场、万潮、碧波、鸭塘等区域,宣威水库建成后增加为水厂供水水源。东部和南部区域,通过对鸡鸠水库供水的开怀水厂管网延伸,覆盖三棵树镇、开怀街道、舟溪镇;通过嘠醉河水库供水新中水厂管网延伸舟溪、鸭塘的剩余区域。
凯里市主要通过规模化供水工程构建农村供水体系,规模化供水工程基本覆盖全县99%的100人以上村寨。
北部的平溪、纸房、浪洞、一碗水区域,缺少骨干水源保障,主要依靠巷溪河水库、山湾水库、中华山水库、余庆河等作为水源保障各乡镇规模化供水工程。
南部区域(重安、翁坪、谷陇)由篆水河水库、克麻水库、青塘水库、翁勇水库等水源进行供水的马厂水厂、加巴水厂、谷陇水厂、重兴水厂、熊家田水厂等水厂管网连通,联合供水解决谷陇、重安以及周边供水。以龙滩河水库、岩英洞溶洞水源供水的党约水厂管网覆盖翁坪区域。
中部县城区域(新州镇、旧州镇),依托现有的两座中型水库,两岔河水库和印地坝水库为供水水源核心枢纽,通过㵲阳水厂、新旧州水厂、槐花水厂、县城水厂管网延伸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覆盖。
上塘镇区域通过滑石板水库、干塘水库作为水源的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野洞河镇区域通过土牙坡水库、打洋河河道提水作为水源的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
施秉县根据水源、水厂及地理分布划分为8个供水区。(1)县城城乡一体化供水区,采用观音岩电站水库和白头旺水库水源。(2)牛大场水厂、潭子湾水厂供水区,采用潭子湾水库作为水源,覆盖牛大场镇区域。(3)马溪水厂、王家坪水厂供水区,采用小岗河水库作为水源,覆盖马溪乡区域。(4)白垛水厂、黑塘水厂供水区,采用岔岗河水库、黑塘水库作为水源,覆盖白垛乡区域。(5)甘溪水厂供水区,采用黄金树水库作为水源,覆盖甘溪乡区域。(6)杨柳塘镇水厂供水区,采用翁塘水库作为水源,覆盖杨柳塘镇区域。(7)双井镇水厂、龙塘水厂供水区,采用冒水井作为水源,规划新建龙塘水库水源,覆盖双井镇区域。(8)马号镇水厂、灯板供水区,采用灯板水库作为水源,规划新建老县水库水源,覆盖马号镇区域。
同时规划的白头旺水库至老县水库连通工程,对线路经过的杨柳塘、双井镇、马号等区域补充供水。
三穗县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思路,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真正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以塘冲水库为核心,通过与金昌沟水库、贵秧水库、大山沟、桃云水库连通成网,覆盖县城周边、滚马、台烈、八弓、良上、长吉、雪洞、瓦寨等区域的规模化水厂。以板桐油水库为款场乡水厂水源,保障款场乡城乡供水。以白剑坡水库为桐林镇水厂水源,保障桐林镇城乡供水。
镇远对有稳定骨干水源支撑的区域重点发展规模化供水,没有稳定水源支撑的区域和分散村寨发展集中式供水工程。
㵲阳镇、蕉溪镇通过县城供水管网延伸覆盖,青溪镇、羊坪镇等区域通过黔东新城供水管网延伸覆盖。羊场镇区域通过金盆水库作为水源的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涌溪乡区域通过铁锁溪作为水源的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大地乡区域通过仙人洞水库、川岩水库作为水源的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报京乡区域通过三穗金昌沟水库调水保障供水。
江古镇、金堡镇、都坪镇、尚寨乡及规模化供水工程不能覆盖的区域采用山塘等水源,以新建集中供水工程水厂或增加一体化设备,解决供水问题。
岑巩县主要通过规模化供水工程构建县域内农村供水体系。县内由天马镇为中间点,将整个县域分为东西两部分进行管网布局。
东部管网包含新兴经济开发区、思旸镇、大有镇、天马镇、天星乡、羊桥乡、水尾镇等 6 个乡镇 1 个开发区。以下溪水库、关堰水库、下湾水库、柏杨沟水库、姚寨水库、赵坪水库、殷家田水库、关堰水库、塘家垅水库等作为水源,以园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星马农村供水工程、水羊农村供水工程等供水工程的管网工程组成。
西部管网包含凯本镇、平庄镇、龙田镇、注溪镇、客楼镇等 5 个乡镇。以都素水库、将军山水库、石门坎水库、冷水溪水库、庙湾水库、赵坪水库等作为水源,以凯本农村供水工程、平龙注农村供水工程、客楼农村供水工程等供水工程的管网工程组成。
天柱县主要通过重点发展规模化供水工程,利用鱼塘水库、岑团水库、白岭水库、章寨水库、炉山冲水库、琅璐水库、白土水库等13座水库与熬田水库、务溪水库等规划水库及山塘及溪沟泉水为水源,通过规模化水厂、管网,辅以智能化供水监测体系和农村供水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构建全县农村供水体系。
全县按照乡镇分布划分为一个集中连片核心大区和12个分散片区,其中凤城、邦洞、社学、联山、蓝田等4街道1乡镇主要依托鱼塘水库作为骨干水源,设为总部核心区。其余白市、坌处、地湖、渡马、高酿、江东、坪地、石洞、瓮洞、远口、竹林、注溪等12个乡镇分别单独成为1个分区,形成全县“一核多区”的农村供水分区格局。
由于锦屏县县域整体受清水江及八河水库及其下游河道的分割,形成南北两大片区。
北部片区以清水江左岸区域为主,主要以孟佰水库、固流水库、五里冲水库等作为稳定水源,以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及延伸工程为核心供水管网,结合锦屏县平秋镇高坝片区供水工程和锦屏县彦洞乡及平秋镇城乡供水工程形成的供水片区保障北部片区的农村供水。
南部片区以清水江右岸区域为主,主要以响水坝水库、九江水库、归元溪水库、马背水库、长溪水库、青山水库等作为稳定水源,形成的7个规模化供水工程形成的供水片区保障南部片区的农村供水。
同时规划的黎平灌区北干管,通过黎平-锦屏-天柱的调水通道,向锦屏的敦寨、铜鼓、大同、三江、茅坪等区域补充供水。
主要通过县域内的水网连通工程,形成供水水源保障,形成3个规模化供水分区。
一是通过巫交水库连通南甲水库后,将久仰、革东、岑松、柳川、南哨、太拥等6个乡镇供水网连成片,同时通过三穗金昌沟水库调水至岑松镇区域,并通过连通南岑塘水库延申供水至观么镇区域。二是通过和平水库连通地豆水库后,将敏洞乡、南明镇2个乡镇供水网连成片,同时和平水库延伸供水至磻溪乡区域。三是通过白水溪水库连通青山界水库后,将南寨镇、南加镇2个乡镇供水网连成片。
由台拱、萃文街道为中间,将整个县域分为南北两部分进行农村供水管网布局。
南部片区包含排羊乡、方召镇、南宫镇3个乡镇。排羊乡供水水源主要依托于交包水库,南宫镇供水水源主要依托于交下水库与巫脚交水库。方召镇以巫脚交、南德、黄毛、泡木、养薅山塘等山塘作为水源。
北部片区包含台盘乡、革一镇、老屯乡、施洞镇、台拱街道、萃文街道。老屯乡通过南开水库作为水源的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施洞镇通过南开水库、杨家沟水库作为水源的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台拱街道、萃文街道通过台雄水库及打岩沟为水源的县城张家水厂集中供水延伸工程保障。革一镇通过空寨水库、烂塘水库作为水源的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台盘乡通过空寨水库作为水源的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
黎平县对有稳定骨干水源支撑的区域重点发展规模化供水,没有稳定水源支撑的区域和分散村寨发展集中式供水工程。
以枫树屯水库、五里江水库作为水源,通过县城城北水厂、凤形山水厂延伸管网保障高屯、德凤街道区域农村供水。以绞洞水库作为水源,通过绞洞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尚重、德化、平寨区域供水。以水竹冲水库作为水源,通过水竹冲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大稼、坝寨、茅汞、九潮区域供水。以墨门山水库、长溪水库作为水源,通过墨门山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敖市、罗里、孟彦区域供水。以石景山水库、半冲水库作为水源,通过石景山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岩洞、口江、双江区域供水。通过从江二友水库调水补充供水双江镇区域供水。以高贡水库作为水源,通过高贡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肇兴镇区域供水。以地扪洞水库作为水源,通过地扪洞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中潮、德顺、洪州、永从区域供水。以大斗水库作为水源,通过大斗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顺化、水口、雷洞、龙额、地坪区域供水。
远期因地制宜的实现各水厂的管网互联互通提高供水保障能力,通过黎平大型灌区的输配水通道,向黎平灌区各水厂补充供水量。
榕江县对有稳定骨干水源支撑的区域重点发展规模化供水。通过主要骨干水源忠诚水库保障寨蒿镇、忠诚镇及县城周边农村供水,并通过供水线路延伸,保障崇义乡、栽麻乡供水。通过骨干水源溪口水库,保障三江、平江、八开、定威、兴华等区域供水。以岑王水库作为水源,通过朗洞水厂等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两汪乡、朗洞镇、寨蒿镇部分区域的供水。以高赧水库、晚寨水库作为水源,保障寨蒿镇部分区域的供水。以梨头咀水库、乐里水库等水源,保障平阳乡、乐里镇区域的供水。以党调村泉水作为水源,并以龙塘水库补充,保障塔石乡区域的供水。以龙塘水库作为水源,保障平永镇区域的供水。以送马坡水库作为水源,保障仁里、崇义区域的供水。以翁坑水库作为水源,通过规模化供水工程保障计划乡区域的供水。
没有稳定水源支撑的水尾乡区域和规模化供水工程不能覆盖的区域采用山塘等水源,以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供水问题。
从江县对有稳定骨干水源支撑的区域重点发展规模化供水。通过主要骨干水源独洞水库供水龙图水厂保障高增、洛香、贯洞区域农村供水。通过登盆水库、岜搞水库供水庆云水厂,保障庆云区域农村供水。通过龙王潭电站水库调水至二友水库后保障谷坪区域农村供水。通过往洞水库供水保障往洞区域农村供水。以宰章水库为水源,通过县城供水管网扩建延伸覆盖县城周边农村供水。通过孙览河提水保障下江区域农村供水。通过街堆水库、九达水库、污娘沟等水源保障加勉乡区域农村供水。通过街堆水库调水解决加鸠、东朗区域农村供水。通过西山规模化水厂工程,以西山水库为水源,管网覆盖西山、翠里、斗里区域农村供水。以下尧水库水源保障加榜区域农村供水,并通过下尧水库调水至龙塘水库保障宰便区域农村供水。
没有稳定水源支撑的刚边乡、秀塘乡区域和规模化供水工程不能覆盖的区域采用山塘等水源,以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供水问题。
雷山县因地制宜推行“多乡一网、一乡一网”等规模化供水发展模式。以鸡鸠水库、望丰水库为水源,通过县城供水管网扩建延伸覆盖丹江镇、郎德镇、县城周边农村供水。以西江水库结合翁养水库调水为水源,保障西江区域农村供水。以望丰河、乌江水库为水源,保障望丰区域农村供水。以大塘水库为水源,保障大塘区域农村供水。以柳乌水库为水源,保障永乐区域农村供水。以巫王水库为水源,保障达地乡区域农村供水。
没有稳定水源支撑的方祥乡和规模化供水工程不能覆盖的区域采用山塘等水源,以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供水问题。
县西部区域海拨较高,以白岩水库为主要水源,新建白岩水厂、连通谷硐水厂及景阳水厂,覆盖的谷硐、坝芒、景阳区域农村供水。县中部以西牛滩水库、水冲水库为水源,通过县城供水管网扩建延伸覆盖县城周边、杏山街道、金竹街道、贤昌镇等区域农村供水。东部的龙山部分区域采用甘河山水库及老屋基水源解决供水。龙山镇其余区域及宣威镇采用宣威水库联合比富水库、李贵冲水库及中寨村岩寨地下水源等一同保障农村供水。
县中南部的贤昌镇新场村、盐山村、营山村、宣威镇基东村共4个村及规模化供水工程不能覆盖的区域,采用山塘等水源以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供水问题。
丹寨县农村供水以长江、珠江分水岭为界分南北区域布局。
南部区域包括丹寨县城(龙泉镇、金泉街道、扬武镇西北部)、兴仁镇、南皋乡,将已建的中型水库吊洞水库作为丹寨县城(龙泉镇、金泉街道、扬武镇西北部)、兴仁镇管网的主要供水水源,同时规划将火石坡大泉水作为南皋乡片区供水主要水源,吊洞水库补充水源,规划龙金扬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兴仁农村供水工程、兴仁夭坝农村供水工程、南皋农村供水工程 4 处规模化供水工程
北部区域包括扬武镇、排调镇、雅灰乡。扬武镇集镇驻地距县城龙泉镇较近,一并由龙金扬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由北部供水管网供水。以孔庆水库、水碾湾水库、夺鸟寨大泉水作为水源,解决排调镇、雅灰乡这一片区农村供水问题。规划排调农村供水工程、雅灰农村供水工程、雅灰夺鸟村大泉水供水工程、排调镇党干村供水工程等 4 处规模化供水工程
专栏3-4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 |
凯里市:建设开怀水厂管网延伸供水工程、旁海镇水厂农村供水管网工程等8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4.7万t/d。 黄平县:建设新洲镇团仓水厂集中供水工程、上塘镇木江水厂集中供水工程等16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8.9万t/d。 施秉县:建设甘溪乡水厂集中供水工程、杨柳塘镇水厂农村供水管网工程等8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1.8万t/d。 三穗县:建设台烈镇自来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瓦寨镇规模化供水工程等9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1.58万t/d。 镇远县:建设蕉溪镇城市管网延伸工程、涌溪乡集镇及周边村组供水管网延伸工程等7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2.75万t/d。 岑巩县:建设水羊农村供水工程、客楼农村供水工程等9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11.44万t/d。 天柱县:建设邦洞街道规模化供水工程、坪地镇规模化供水工程等18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5.42万t/d。 锦屏县:建设敦寨新区铜鼓镇及新化乡城乡供水工程、隆里古镇供水工程等10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4.29万t/d。 剑河县:建设龙头山水厂城乡一体化工程、久仰镇久仰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等14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3.81万t/d。 台江县:建设南开水库集中供水工程、施洞镇集中供水延伸工程等6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3.55万t/d。 黎平县:建设高贡水厂供水工程、绞洞水厂供水一体化工程等28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7.79万t/d。 榕江县:建设寨蒿镇高赧水厂供水管网建设工程晚寨水厂供水管网建设工程等25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3.9万t/d。 从江县:建设往洞水库引水工程、加勉乡水厂扩容工程等17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5.92万t/d。 雷山县:建设莲花水厂新建农村供水管网工程、望丰水厂扩建工程等10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5.43万t/d。 麻江县:建设龙山镇供水农村供水管网工程、谷硐镇景阳村集中供水农村供水管网工程等6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3.59万t/d。 丹寨县:建设龙金扬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谷硐镇景阳村集中供水农村供水管网工程等6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设计规模3.85万t/d。 |
调整部分现状水源为应急水源,加强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维修养护,确保突发事件情况下应急供水快速切换启动。州内重要城市应按照“多源互备、常备结合”的总体思路,多途径、多方式、分梯度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
城市形成多水源共同供水格局。多个水源之间相对独立,同时发生突发水事件的概率较小,且供水量及输配水规模存在一定的富余量,可以互为备用,当某一水源发生突发情况不能供水时,可以及时加大其他水源供水量补足城市供水需求。目前大部分县级,均实现了双水源或多水源供水,可以通过水源之间互相备用的方式提升供水保障能力。目前仅有单一水源的县城中,施秉县城在白头旺水库供水后,现状水源观音岩电站水库转换为施秉县城的应急水源;锦屏县城采用卦治电站水库作为县城的应急备用水源;台江县城在台雄水库建成后与打岩沟提水工程互为备用水源;麻江县城规划年新增西牛滩水库、龙口水库水源,互为备用水源;剑河县城规划年新增南甲水库、打脑水库、巫所溪水库作为水源,各水源互为备用水源;镇远县城规划年狗鱼塘水库、松溪河水库与犀牛洞水源互为备用水源;从江县城规划年独洞水库、宰章水库互为备用水源。
加强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在需要应急备用供水时,用较为稳定的非常规水置换出部分其他优质水源用于居民生活、重要工业等行业的应急供水。加快实施全州各县城的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与常规水源形成一定程度的补充,共同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强化极端干旱情况下供水保障。压实供水管理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水利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严格执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镇村干部包组的"三级包保"机制。因地制宜建立县级统管为主,区域专业管理、村级组织管理、村民自用自管为补充的运行管理模式。组建或引进供水企业开展专业化管理,或由县、乡政府组建供水管理组织实行统筹管理,或购买服务进行专业管理,不断提高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成一个、运行一个、见效一个”。坚持“节水优先”,组织供水企业加大输配水管网排查,杜绝“跑、冒、滴、漏”情况,进一步降低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率;组织开展节水宣传,强化对高耗水行业用水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用水行为。
专栏3-5主要城市应急备用水源 |
凯里市城区:开怀龙井、北门龙井水源调整为应急备用水源;同时宣威水库、里禾水库、鸡鸠水库、嘎醉河水库、上寨水库、台江空寨水库等水源互为备用。 黄平县城:雷打岩提水工程、龙洞榜提水工程、响水桥提水工程、印地坝水库、乌梅河水库等水源互为备用。 施秉县城:白头旺水库供水后,现状水源观音岩电站水库转换为施秉县城的应急水源。 三穗县城:塘冲水库、大山沟水库、金昌沟水库等水源互为备用。 镇远县城:犀牛洞提水工程、狗鱼塘水库、松溪河水库互为备用。 岑巩县城:新安河提水工程、下溪水库、都素水库互为备用。 天柱县城:鱼塘水库、高明山水库,三门塘水库、麦溪水库等水源互为备用。 锦屏县城:孟伯水库和天堂提水工程互为备用。 剑河县城:南甲水库、打脑水库、巫所溪水库等水源互为备用。 台江县城:台雄水库、打岩沟提水工程互为备用。 黎平县城:五里江水库、枫树屯水库、石景山水库、长溪水库、墨门山水库、猫洞水库等水源互为备用。 榕江县城:忠诚水库、平龙溪水库、归九溪水库、溪口水库等水源互为备用。 从江县城:独洞水库、宰章水库互为备用。 雷山县城:鸡鸠水库、望丰水库互为备用。 麻江县城:西牛滩水库、龙口水库水源,互为备用。 丹寨县城:吊洞水库、乌坝河水库、泉山水库、刘家桥水库等水源互为备用。 |
立足黔东南州农业资源禀赋、农业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需要,以黔东南州水网建设为依托,结合《黔东南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大中小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依照省级下达黔东南州408.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打造灌区工程设施。加快整合水土资源,积极推进新建现代化大中小型灌区,稳固全州粮食生产能力。采用现代管理制度、良性管理机制完善灌区管理,逐步构建“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用水高效、生态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化灌溉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州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黔东南州现有34个中型灌区,耕地灌溉面积为96.79万亩,占全州耕地灌溉面积的19.84%。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应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基于现有中型灌区设施不足、配套不全、标准不高、老化失修等突出问题,持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形成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输配水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现代灌区建设要求,加快现有灌区向现代灌区升级,同步完善量测水设施,推进灌区信息化,建立良性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通过有序推进墨门山水库灌区、孟彦河灌区、寨蒿河灌区等34个已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力争新增耕地灌溉面积29万亩,改善耕地灌溉面积37万亩。
结合水源工程建设,对全州水土资源条件适宜、有灌溉发展需求的地区,在严格保护生态、控制用水总量和水土资源平衡的基础上,按照灌排设施与水源工程同步、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同步、农艺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同步、管理设施与工程设施同步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新建现代灌区,大幅度提高灌区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切实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谋划新建清㵲灌区、黎平灌区等大型灌区和宣威水库灌区、下尧水库灌区等中型灌区,力争新增耕地灌溉面积达到35万亩,改善耕地灌溉达到18万亩。
结合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因地制宜推进小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型水库、塘坝、小型引调提等小型水源工程,开展小型灌区建设。重点发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结合节水灌溉,适度增加耕地灌溉面积,使骨干水源工程未能覆盖,适宜发展灌溉的耕地能够得到有效灌溉。根据 本次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章节对农业灌溉面积发展预测结果,考虑水土资源平衡,至2035年,通过各县区的小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力争新增耕地灌溉面积达到5万亩,改善耕地灌溉达到17万亩。
综上所述,依托黔东南州水网建设规划,通过建设骨干水源、水网连通工程、推进现有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新建大中型灌区以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将进一步有效整合州内水土资源,提升农业灌溉保障能力。至2035年,全州耕地灌溉面积力争达到329.51万亩,耕地灌溉率提高到65%左右。
专栏3-6 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工程 |
现有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有序推进墨门山水库灌区、孟彦河灌区、寨蒿河灌区等34个已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力争新增耕地灌溉面积29万亩,改善耕地灌溉面积37万亩。 新增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谋划新建清㵲灌区、黎平灌区等大型灌区和宣威水库灌区、下尧水库灌区等中型灌区,力争新增耕地灌溉面积达到35万亩,改善耕地灌溉达到18万亩。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结合节水灌溉,力争新增耕地灌溉面积达到5万亩,改善耕地灌溉达到17万亩。 |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全面实施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流域防洪调度,整体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充分考虑区域暴雨洪水特点、河流水系分布、区域发展需求,按照“流域统筹、泄蓄兼施、防治结合、调洪排涝、安全生态”的总体思路,通过河道疏浚、堤防建设与加固、卡口段整治、防洪道扩建等措施,优先实施凯里、榕江等5座现状不达标城市防洪达标建设;充分结合贵州省流域防洪规划修编,中小河流总体治理方案,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有序推进黔东南州河道治理和重点山洪沟建设,同时加强常态化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完善雨水情测报和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提高江河防洪控制能力。
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2014)和《治涝标准》(SL723—2016)等规范,并充分衔接贵州省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分析确定防洪治涝标准。
防洪标准。考虑各城市已编制的防洪规划,并与流域防洪规划协调衔接,结合中小河流治理方案和流域防洪规划修编,确定城市防洪标准如下:凯里市中心城区防洪标准50年一遇,施秉县、台江县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榕江县城防洪标准30年一遇,其他县城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乡镇河段一般10年一遇,其他更低级别的保护对象河段按5年一遇。山洪沟防治标准一般按10年一遇。
涝区治理标准。农区按农作物3~5年一遇,经济作物10年一遇,经济作物按24h暴雨24h排除,旱作物按1~2日暴雨1~3日排除,水田按2~3日暴雨3~5日排除。乡镇治涝标准为10年一遇,以淹没房屋及其它设施为主的村寨按5~10年一遇,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按24h暴雨24h排除。
考虑黔东南州经济社会重点发展布局,结合防洪减灾治理现状、治理任务和治理重点,按照黔东南州主要河流流域进行防洪减灾分区布局。
清水江上游段分布有黔南州都匀市和黔东南州凯里市两城市,下游为黔东南州剑河、锦屏两县城及部分乡镇。州内防洪重点是上游凯里和下游剑河、锦屏城区。凯里重点建设下司河段堤防工程,治理标准20年一遇,在干流新建宣威水库,提高凯里防洪能力。下游重点治理施秉县马号乡河段、台江县施洞镇河段,台江县城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他县城段治理标准20年一遇,乡镇治理标准10年一遇。
㵲阳河洪水威胁主要是干流沿岸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等点状分布的县城。施秉、岑巩干流段堤防基本建设完善,主要是根据城市规划扩展范围相应建设堤防工程;规划还需治理镇远县青溪镇、蕉溪镇河段,治理措施主要为堤防建设,施秉县城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他县城段治理标准20年一遇,乡镇段10年一遇。
贵州省境内柳江上源又称都柳江,地处贵州省东南部边缘,山大人稀,大部分地区无防洪任务,洪水威胁主要是干流沿岸黔东南州的榕江、从江县城和部分集镇,已基本完成有防洪任务河段治理,治理长度7.5km,治理措施以堤防建设为主,规划新建具有拦洪作用的水库提高防洪能力。榕江县城防洪在干流新建红岩水利枢纽工程,支流寨蒿河新建忠诚水库,提高榕江县城防洪能力,达到30年一遇。从江县城段治理标准20年一遇,乡镇段10年一遇。
聚焦防洪保护对象,针对防洪薄弱环节,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防洪治理需求,江河防洪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加快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中小河流和重点山洪沟治理。
在现有防洪体系的基础上,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结合水环境水生态建设工程,采取河道疏浚、堤防建设等综合措施,确保重点河段达到规划防洪标准。
加快推进清水江干流段(凯里下司至火车站段,台江县施洞镇段,锦屏县三桥至风雨桥右岸河段等);㵲阳河干流段(镇远县蕉溪镇段);都柳江干流段(榕江县城河段);渠水干流段(永从)河道治理工程等,总治理河长52.95km,保护人口23.17万人,保护耕地0.04万亩。
按照轻重缓急分批次推进黔东南州内小河流防洪治理(流域面积200~3000km²),实现治理一条、见效一条,着力构建标准适宜、安全可靠的中小河流洪水防御体系,全面提升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和行洪能力。黔东南州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43条,有防洪任务河长1012.04km,已治理296.93km,规划治理684.60km,保护人口125.12万人,耕地31.50万亩。
以“保村护镇、守点固岸、防冲消能”为目标,按照“防治结合、安全生态”的治理思路,综合考虑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经济发展要求以及近年山洪灾害发生情况等因素,根据山洪沟所处地形地质条件,山区沟道坡陡流急、岩溶发育等特点,以及岸坡植被等情况,在人口聚集区、集中分布的成片耕地等位置因地制宜布置工程措施,同时应重视防冲、消能和坡脚防护,维持河势稳定,最终形成以点、线为主的防护布局,并通过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相对完善的的综合防御体系。黔东南州规划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共154条,综合治理长度719.31km,建设堤防109.85km,清淤疏浚666.53km。
提升山洪灾害监测能力。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摸排预警对象(危险区)监测站点关联情况,评估监测站网合理性,对监测盲区补充增设自动监测站点,对部分达到使用年限的站点进行更新改造,整体优化站网布局;对重要点位或通讯保障率较低的自动监测站点适当增设北斗卫星通道;会商气象部门,将不同时段短临降雨预报数据接入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用于小流域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延长预见期。
提升山洪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坚持县级山洪灾害防御和预防信息发布责任主体,在实现省级统一集中部署、市县多级应用的基础上,巩固提升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升级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库,推动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软件模块开发及动态预警指标集成应用,进一步完善多阶段递进预警和乡村现地预警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开发部署在线监视和信息报送模块,探索利用电子围栏技术,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覆盖面。开展等保测评等网络安全建设,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
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及时修订完善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明晰各层级各部门职责和预警信心发布流程,建立小流域上下游雨水情共享机制,增强预案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宣传培训,创新宣传方式,扩大选错教育覆盖面。充分考虑“电力、交通、通讯”中断等极端情况,组织开展预警和转移避险演练。
黔东南州具有防洪(调洪)任务的水库主要是三板溪电站水库、红旗电站水库、观音岩电站水库、从江上游航电枢纽工程等电站水库,这些水库具有蓄洪滞洪作用,承担下游城区防洪任务,对流域的防洪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黔东南州城区的迅速发展,防洪需求不断增加,需加快推进防洪水库建设,利用水库调蓄洪水,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区防洪体系。黔东南州重点加快推进凯里市宣威水库建设进度,同时大力推进榕江县忠诚水库、红岩水利枢纽等工程前期工作进度,争取早日建设发挥防洪效益。
按照“早发现、早除险、早修复”的思路,定期组织开展水利工程风险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实施水冲溪水库、木良水库等8处水库除险加固,消除隐患,建立健全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提升运行管护能力和水平,实现工程安全良性运行。
黔东南州16个县级行政区,除麻江县、丹寨县城无防洪任务外,其余14个县城都有防洪任务。根据现状调查评估,其中5个城市不达标,分别是凯里市、黄平县、锦屏县、榕江县、从江县。
规划以城区段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防洪堤建设为主,并结合上游有防洪任务水库构建县城综合防洪体系。到2035年,完成全部县城及以上城市防洪达标提标建设。
序号 |
防洪对象 |
防洪河流 |
防洪方案 |
防洪标准 |
工程措施 | ||
现有标准(重现期) |
规划标准(重现期) |
防洪水库 |
堤防工程 | ||||
一 |
主要城市 |
||||||
1 |
凯里市 |
清水江 |
库堤结合 |
20 |
50 |
宣威水库 |
完善清水江城区堤防 |
二 |
县级城市 |
||||||
1 |
黄平县 |
抬拉河 |
堤防为主 |
10 |
20 |
台拉河和㵲阳河河段综合治理 | |
2 |
施秉县 |
㵲阳河、抬拉河 |
库堤结合 |
50 |
50 |
观音岩电站水库和白头旺水库 |
|
3 |
三穗县 |
六洞河 |
堤防为主 |
20 |
20 |
||
4 |
镇远县 |
㵲阳河 |
堤防为主 |
20 |
20 |
||
5 |
岑巩县 |
㵲阳河 |
堤防为主 |
20 |
20 |
||
6 |
天柱县 |
鉴江、润松河 |
堤防为主 |
20 |
20 |
||
7 |
锦屏县 |
清水江、六洞河 |
堤防为主 |
10 |
20 |
三板溪电站水库 |
清水江、六洞河锦屏县城河段堤防工程 |
8 |
剑河县 |
清水江 |
堤防为主 |
20 |
20 |
||
9 |
台江县 |
台江河 |
堤防为主 |
50 |
50 |
||
10 |
黎平县 |
高屯河 |
堤防为主 |
20 |
20 |
||
11 |
榕江县 |
都柳江、寨蒿河 |
库堤结合 |
10-20年 |
30 |
忠诚水库(大型)、红岩水利枢纽、料里水库、三军岩水库 |
寨蒿河河道综合治理,都柳江已建堤防加固,部分河段新建堤防 |
12 |
从江县 |
都柳江、寨蒿河 |
堤防为主 |
10 |
20 |
都柳江堤防加高加固 | |
13 |
雷山县 |
巴拉河 |
堤防为主 |
20 |
20 |
黔东南州涝区分布面广量大,但大多数涝区单个面积较小,彼此排水体系相互独立,致涝成因和治涝措施较为直观明确。涝区规模较小、受涝频率高,为便于运行管理,除了与城市排水系统关联的涝区外,原则上以自排措施为主,不设抽排工程措施,不能自排或采用隧洞工程措施不经济的的局部涝区,维持现状湿地生态。
针对每个不同类型的涝区,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拟定治涝工程总体布局。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片排水,相机自排等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蓄、排、截等工程措施。具体的工程措施有排涝隧洞、修建撇洪沟、排涝渠系、治理排涝河道等。对于采用工程措施治理不经济或者不必要的涝区,适宜采用包括低洼地人口外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湖、退耕还林等非工程措施治理。黔东南州共有涝区400处,涝区总面积2114.79km²。黔东南州涝区治理规划工程包括修建撇洪沟538条,长793.65km;治理排涝河道1045条,共4756.576km;修建排涝渠系917条,共1828.098km;修建排涝涵闸556座,设计流量1863.1m³/s;排涝泵站177座,设计流量92.8m³/s,装机8.1939kW;配套桥梁598座。
加强洪水监测和防洪调度,推进洪水风险管理,强化超标准洪水应对,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提升洪水风险防范能力,最大程度降低洪水灾害损失。
通过加强对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三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上的梯级水库进行联合调度,提高包括凯里市、施秉县、镇远县、榕江县、从江县等城市在内的保护区的洪水防御能力。其中凯里市防洪主要依靠上游新建宣威水库防洪调度,施秉县城防洪应充分发挥上游观音岩电站水库的调洪作用,镇远县城防洪应加强红旗电站水库、西峡电站水库的联合调度功能,榕江县城防洪需依靠上游新建忠诚水库防洪调度,从江县城防洪应加强上游各杭电枢纽梯级联合调度。
同时在预报上,强化与气象、水文部门信息共享,科学开展水库预泄调度,为防洪调度赢得宝贵时间。在预警上,当河道、水库上下游洪水或水位发生明显变化,或水利工程出现险情时,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请有关单位和部门组织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工作。在预演上,要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和保护对象,运用数字化手段,对防洪调度进行模拟推演,优化调度方式。在预案上,及时修订完善防御洪水方案、汛期调度运用计划等,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库群、上下游拦河闸坝等联合调度,力争水利工程发挥最大防洪效益。
加强雨情、水情预测预报和建立防汛通信网,对确保信息快速准确传递是非常重要的。气象、水文部门要对降雨和水情及时准确的预报,为防汛决策和人员财产的转移赢得宝贵的时间,减少或杜绝人员伤亡,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以洪水风险预判—避险人群识别预警—转移安置方案拟定—应急避险系统研发为主线,融合水文学、水力学、灾害学、信息学、运筹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前沿技术,采用现场调查、水文分析、水文水动力耦合数值模拟、卫星遥感、无人机、GIS、多源实时LBS、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电子围栏、实时通讯等方法,开展超标准洪水精准应急智慧避险决策支持技术研究。包含按照避险信息获取、理论方法研究、系统平台研发、管控措施凝练、流域示范应用等板块,基于空天地水立体监测对溃口、水文、人群、灾情等关键信息提取,研究可根据不同分漫溃情景快速构建水动力学模型与洪水风险动态评估技术、风险人群识别及避险人群全过程快速预警和实时跟踪、避险转移与安置方案的动态优化、应急避险决策支持等技术问题。
水利部门按应急响应工作规程根据形势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相关单位按分工做好配合。各级水旱灾害防御专家组,及时赶赴灾区,做好现场抗洪抢险技术支撑。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提前组织好抢险队伍,做好抢险和物料准备,对受威胁地区群众及时组织转移避险并妥善安置。
研究制定重点保护对象及重大工程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的应急措施;强化超标准洪水预案编制与预演,切实做好人员、物资、设备和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准备;加强堤防隐患排查设备和堵口技术等抢险装备研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统一指挥、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落实落细受灾群众转移避险和安置各项措施。
从洪水风险图应用、完善防洪预案、防汛物资储备与管理、洪水风险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强洪水风险管理。
加强洪水风险图的应用。组织各县(区)市防汛指挥部和防汛相关人员,根据防洪区的重要程度、可能受灾程度和《全国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总体方案》,划定主要防洪城区及其他重点防洪城镇防洪保护区。研究绘制各防洪保护区洪水风险图,并以洪水风险图作为防洪除涝、抢险救灾、群众转移安置和防旱抗旱决策的技术依据。
完善防洪预案。编制并完善各级防洪预案体系,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订各应急预案;应急管理、水利、气象、农业农村等各部门根据在洪水干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职能分工,严格落实责任制,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建立防汛和抗旱统筹机制,有效提升旱涝急转、洪旱并存灾害的应对能力。
防汛物资储备与管理。强化防汛物资的储备,严禁挪用或克扣防汛经费,防汛物资必须保持在充裕的状况下;建立防汛物质管理系统,实现防汛物资信息化管理。防汛物资应当服从城市防洪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调用防汛物资应按照规定进行补偿。
洪水风险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墙报、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防洪抢险知识竞赛等形式,对《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水患意识和防汛抢险知识。
专栏4-1 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
江河防洪治理。实施清水江、㵲阳河、渠水等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重点河段治理,综合治理河长约52.95km。实施43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河长约684.6km。 山洪沟治理。实施山洪沟治理工程154条,综合治理长度719.3km。 城镇防洪体系建设。优先实施现状防洪标准与规划防洪标准差距较大城镇内的防洪工程建设,通过修新建堤防、清淤疏浚、卡口段整治等措施,加快完善凯里市、榕江县、黄平县、锦屏县、从江县等城市(县城)防洪体系。 |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要指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按照“强管控、涵水土、净水脉、绿水廊、护水源、展水韵”的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水域陆域、城市乡村,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根据《黔东南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一心两屏三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依托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的“三廊”,开展水生态工程布局,统筹推进分区保护与修复。
㵲阳河流域水生态布局。以生态系统原真性保护为重点,加强㵲阳河上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深化生活污染治理,稳定改善河流水质,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
清水江流域水生态布局。以河流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为重点,严格控制磷矿等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排放,因地制宜推进采矿迹地生态修复;加强清水江上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强重安江等河流综合治理,推进凯里、锦屏等市县周边河段水生态修复。
都柳江流域水生态布局。以水源涵养和水美乡村建设为重点,加强江河源头区保护,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涵养水土资源;加强都柳江河湖生态修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结合黔东南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根据水生态空间分布状况,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衔接水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强化水生态空间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修复,维护和提升水生态空间质量和稳定性。
加快水生态空间分类分区。黔东南州水生态空间主要包括河湖水域岸线空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防治区、水源涵养区等多种功能类型。稳步推进河流水域岸线空间划定。加快完成农村千人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区、水源涵养区划定工作。通过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将水生态空间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图”。
强化水生态空间分区管控。结合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将水生态空间按照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进行管控,强化水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对于禁止开发区(涉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对于限制开发区(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其他水生态空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生态空间功能定位和用途分区,结合《黔东南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黔东南州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明确的管控要求,实施“一区一策”分区分类管控。为规范各分区内的空间利用行为和方式,实现水生态空间的精细化管控,加快制定黔东南州水生态空间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作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加强水生态空间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水生态空间分区分类管控制度,进一步支撑和保障水生态空间分区管控。
以㵲阳河、巴拉河、抬拉河、龙江、鉴江、六洞河等江河源头区为重点,自然植被较好区域加强林草植被保护,退化区域采取人工抚育补植等措施,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根据《贵州省水功能区划》、《黔东南州水功能区划》及《贵州河湖》,结合河流实际开发利用情况,分析省管、州管河流的河源区和上、中、下游的划分情况,具体见下表。
按照“大预防、小治理”的原则,以封育保护为主,辅以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不断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雷公山水源涵养区、苗岭—清水江水源涵养区、苗岭—都柳江水源涵养区等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建设。在自然植被较好的都柳江、孙览河等江河源头区,采取封育保护、设置封禁警示牌等措施,保护林草植被。对车坝河、龙江、鉴江等江河源头区,在封育保护的同时,采取人工抚育、补植等措施,修复林草植被。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清水江、㵲阳河、台江河、巴拉河等江河源头区,实施坡耕地改造,推广经果林种植,有条件地区逐步推进生态移民,降低人类活动强度。
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黔东南州水土保持区划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的基础上,采取防治结合的方式,科学布置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水土流失预防区,保护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强化生产建设活动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实施封育保护,促进自然修复,全面预防水土流失,重点突出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预防。在城镇、村庄周边、重要水源地,因地制宜,统筹配置沟道治理、生物过滤带、水源涵养、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在水土流失治理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加强坡耕地及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加强清水江中上游、㵲阳河中游、巴拉河中上游、台江河上游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综合治理。其中,清水江中上游、㵲阳河中游以水质维护和生态保护为重点,巴拉河中上游、台江河上游等以坡耕地治理和发展经果林等生态产业为重点。到203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74km2,其中重点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7km2。
创新小流域治理模式。围绕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和经济社会条件,以小流域为单元,分区分类进行综合治理。总结前期“以奖代补”试点的经验,按照《黔东南州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向全州推广实施。都柳江、孙览河等生态本底条件较好的小流域,以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为重点,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种植区域优势经果林,培育特色农产品。车坝河、龙江、鉴江等存在轻度水土流失的小流域,以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为重点,实施林草植被封育治理,采取坡改梯、坡面水系、田间道路等综合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园和特色村寨。㵲阳河、台江河、巴拉河等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问题突出的小流域,以生态修复和蓄水保土为重点,进一步提升退耕还林地成效及质量,巩固好发展好退耕还林成果,因地制宜推进封育治理、植树种草等措施,配合保土耕作措施,保护基本农田,完善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统筹农村发展和生态保护,充分立足州情实际,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良好的生态优势,通过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推进生态移民、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新模式和新技术等举措,系统推进石漠化防治,推动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有机结合,贯彻落实“两山”理论。林地石漠化区域,采取封山育林和科学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等方式,促进林草植被正向演替和林农增收。耕地石漠化区域,采用退耕还林还草、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开展保土性耕作等方式,增加林草植被,防止过度耕作引发新的土地退化。草地石漠化区域,采用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补播、施肥、围栏封育等措施,恢复草地植被,逐渐提高草地生产力,带动区域内草食畜牧业发展。到2035年新增石漠化治理面积667km2。
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应着眼于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本着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相关政策和行政许可制度,按照“党委政府重视、主管部门牵头、项目业主负责、水务部门作为”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处理模式,推动全州水土保持工作质量发展。狠抓日常监管,依托贵州省水土保持大数据平台系统,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日常监管,有效控制生产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
从生态完整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注重河湖生态修复与休养生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努力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城乡共美、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本次规划的生态基流控制断面选取以国家级、省级、州级已确定且印发的河流生态流量管控断面,并以此确定生态流量管控目标,到2035年,全面完成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确定工作。
把保障生态流量目标作为硬约束,科学制定江河流域水量调度方案和调度计划,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对于因过量取水对河湖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生态流量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应采取限制取水、加大水量下泄等措施,确保达到生态流量目标。新建工程生态流量泄放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并将生态流量调度方案纳入工程总体运行调度。黔东南州生态流量保障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是通过优化调度已成、在建、规划的水库及电站来增加下游各生态断面枯水期的生态流量;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建立州境内各主要河流生态基流和敏感生态需水保障机制,建立水量分配和水质控制机制,完善地方性涉水法规,健全水安全应急保障措施等。加强早期建设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泄放管控。加强水库、水电站、闸坝等水工程生态流量泄放动态监测。以县或流域为单元,实施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工程,加强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保障小水电厂坝间河道生态流量。
以㵲阳河、清水江、都柳江等为重点,按照河流城镇段、乡村段、农田段和自然景观段等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护岸、生态缓冲带、亲水平台建设,实施退耕还河,保护河滩地和滨岸带空间,重塑健康自然的河岸线,营造人水和谐共生的滨水空间。以两岔河等水库为重点,加强湖库滨带生态修复,恢复库滨带水源涵养、生态净化体系,构建环湖库绿色屏障。
对于黔东南州现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5处、县级保护区1处,切实强化管护措施,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保护区作用。即:①龙江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②龙江河裂腹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③㵲阳河黄平段瓦氏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④清水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⑤翁密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⑥县级排调河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加强受损重要水生生境保护与修复,逐步改善和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加强流域生态调度,优化水库运行方式,保护重要水生生物繁殖、生长所需的生态水文条件。对于跨流域跨区域的大型引提调水工程,强化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因地制宜在㵲阳河、清水江、都柳江的重要保护河段开展增值放流,增值河流渔业资源,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加强珍稀特有鱼类天然生境的调查与保护。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
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生态岸绿、干净整洁、自然优美的要求,梯次推进16条(个)重点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抬拉河等河流存在部分地表水断面存在水质不能持续稳定达标情况,城市黑臭水体仍然存在汛期污染反弹风险等问题,应以改善河湖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强截污控源、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沿河城镇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改造、雨污分流以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稳定达标排放。沿河采矿企业推行“以渣定产”,加强企业污水排放管理,实施污水达标排放。加强畜禽养殖、农业面源等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
对于生态受损的河流,以河流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为重点,加大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力度,通过加强生态调度、有条件的逐步增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加强监测等措施,加大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力度。持续“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逐步退还河湖水域岸线生态空间。通过河道贯通、疏拓、拆除功能不强的闸坝或增设过鱼设施等措施,恢复和保持良好的水系连通状态。因地制宜开展河湖生态滨岸带建设,改造硬质化护岸堤防,维持和修复河流蜿蜒性。
对于存在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湖泊、河口湿地实施恢复与重建工程,主要通过封育保护、退耕还湿、生物栖息地保护等措施恢复湖泊湿地生境。近年来,由于自然及人类活动影响,湿地资源存在天然湿地不断萎缩,湿地质量不断下降的趋势,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主要是针对现状水生态环境受损的河湖湿地,主要措施包括隔离保护与自然修复、河湖连通性恢复、河流湿地保护与修复、河湖岸边带保护与修复等。
专栏5-2河湖生态保护治理重点项目 |
凯里市白水河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规划综合治理长度8.68km,其中修建生态堤防 15.77km(左右两岸共计)。 岑巩县龙江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河道清淤清障、岸线治理、水系连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治理长度139.5km。 岑巩县异溪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河道清淤清障、岸线治理、水系连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治理长度34km。 岑巩县车坝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河道清淤清障、岸线治理、水系连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治理长度80km。 从江县三百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长度8.5km。 顶洞河水网河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长度4.8km。 马尾河支流丹寨县摆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污水集中处理、修建生态拦水堰、种植水生植物,治理长度0.5km。 黄平县抬拉河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长度15km。 剑河县水生态修复一期工程。治理河道22.26km,新建防洪堤约18.88km,跨河桥涵工程28座,沿河道修建3.5米,宽沥青混凝土道路20.26km,水土保持绿化面积90公顷,修建排污管20.2km。 剑河县源江河综合治理提升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剑河县城污水处理提标扩容工程、城景污水处理厂达标扩容工程、剑河县温泉景区污水处理工程、剑河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程、源江河及八郎溪、白浪溪支流污染源治理项目及源江河综合治理工程等共6个工程。 羊吾河雷山县黄里至莲城河段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长度13km,投资0.250亿元。 施秉县㵲阳河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河道清淤疏浚、河道及岸坡整治、水土保持、污水收集等,治理长度2.863km。 天柱县渡马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长度15km。 天柱县朗江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长度17km。 马尾河支流羊昌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宣威镇翁保村、龙山镇共和村2个行政村污水收集、集中式污水站3座,分散式20座,污水管网2.7kw,治理长度14.9km。 马尾河支流龙山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期)。治理长度13.2km,河道清淤疏浚、河道及岸坡整治、污水收集等。 |
以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为核心,通过“划、立、治、管”综合保护,确保老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安全水”。
黔东南州目前在用及备用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296处,已全部划定保护区。根据《黔东南州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及《黔东南州水资源综合规划(2016~2030)》,黔东南州规划新增水源如表5.5-1。
严格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取消。完善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乡镇、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保基础设施。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巩固提升工程,滚动推进中心城市、县级、千吨万人、乡镇级以及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及施秉、镇远、台江、雷山、丹寨等县 的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编制工作。
表5.5-1 黔东南州规划新增中型以上水源地名录
序号 |
项目名称 |
规模 |
性质 |
县(市) |
总库容 (万m3) |
设计供水量 (万m3) |
1 |
宣威水库 |
大型 |
拟建 |
麻江县 |
12430 |
9670 |
2 |
忠诚水库 |
大型 |
拟建 |
榕江县 |
10982 |
7532 |
3 |
黎平水库 |
大型 |
拟建 |
黎平县 |
12500 |
11200 |
4 |
新庄水库 |
中型 |
拟建 |
凯里市 |
1138 |
945 |
5 |
乌梅河水库 |
中型 |
拟建 |
黄平县 |
2000 |
2480 |
6 |
老县水库 |
中型 |
拟建 |
施秉县 |
1133 |
837.7 |
7 |
都素水库 |
中型 |
拟建 |
岑巩县 |
1141 |
2391 |
8 |
江头山水库 |
中型 |
拟建 |
天柱县 |
1518 |
3580 |
9 |
大斗水库 |
中型 |
拟建 |
黎平县 |
1189 |
1324 |
10 |
地扪洞水库 |
中型 |
拟建 |
黎平县 |
1062 |
1447 |
11 |
猫洞水库 |
中型 |
拟建 |
黎平县 |
1024 |
1165 |
12 |
红岩水利枢纽工程 |
中型 |
拟建 |
榕江县 |
5497 |
0 |
13 |
龙塘水库 |
中型 |
拟建 |
榕江县 |
1150 |
1650.6 |
14 |
下尧水库 |
中型 |
拟建 |
从江县 |
1136 |
1813 |
15 |
排苟水库 |
中型 |
拟建 |
雷山县 |
1116.4 |
1327.8 |
16 |
龙口水库 |
中型 |
拟建 |
麻江县 |
1658 |
2236 |
17 |
大兴水库 |
中型 |
拟建 |
丹寨县 |
1095 |
1123.6 |
18 |
上寨水库 |
中型 |
在建 |
凯里市 |
1391 |
1604 |
19 |
嘎醉河水库 |
中型 |
在建 |
凯里市 |
1961 |
1720 |
20 |
印地坝水库 |
中型 |
在建 |
黄平县 |
1462 |
1662 |
21 |
白头旺水库 |
中型 |
在建 |
施秉县 |
5267 |
7314 |
22 |
塘冲水库 |
中型 |
在建 |
三穗县 |
5225 |
5245 |
23 |
天印水库 |
中型 |
在建 |
镇远县 |
1074 |
2200 |
24 |
下溪水库 |
中型 |
在建 |
岑巩县 |
2632 |
3375 |
25 |
鱼塘水库复建工程 |
中型 |
在建 |
天柱县 |
5028 |
3858.75 |
26 |
南甲水库 |
中型 |
在建 |
剑河县 |
1505 |
2696.1 |
27 |
空寨水库 |
中型 |
在建 |
台江县 |
2653 |
4310 |
28 |
长溪水库 |
中型 |
在建 |
黎平县 |
1085 |
1462.9 |
29 |
溪口水库 |
中型 |
在建 |
榕江县 |
1094 |
1814 |
30 |
宰章水库 |
中型 |
在建 |
从江县 |
1200 |
1495 |
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完善全州各级水源保护区矢量数据,构建黔东南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张图”。以中心城市及水源环境风险事件高发地区为重点,加强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监控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风险源名录,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定期开展乡镇级水源水质常规监测。
专栏5-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治理项目 |
凯里市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为577个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设立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标识牌、隔离网、交通警示牌等,投资0.0577亿元。 黄平县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为35个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设立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标识牌、隔离网、交通警示牌等,投资0.0035亿元。 三穗县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为150个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设立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标识牌、隔离网、交通警示牌等,投资0.015亿元。 岑巩县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为800个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设立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标识牌、隔离网、交通警示牌等,投资0.08亿元。 天柱县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为450个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设立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标识牌、隔离网、交通警示牌等,投资0.045亿元。 锦屏县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为76个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设立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标识牌、隔离网、交通警示牌等,投资0.0076亿元。 剑河县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为486个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设立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标识牌、隔离网、交通警示牌等,投资0.04亿元。 黎平县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为996个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设立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标识牌、隔离网、交通警示牌等,投资0.0996亿元。 榕江县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为927个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设立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标识牌、隔离网、交通警示牌等,投资0.1亿元。 从江县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为636个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设立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标识牌、隔离网、交通警示牌等,投资0.07亿元。 麻江县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工程。主要为390个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水源,设立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保护标识牌、隔离网、交通警示牌等,投资0.0397亿元。 |
以县域为单元、河流水系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集中连片统筹规划,水域岸线并治,因地制宜实施水系连通、河道清障与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人文景观建设等举措,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整治工作,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对于防洪排涝问题突出的河段,根据人口、产业布局合理确定防洪排涝标准,因地制宜确定治理措施。对于水土流失与石漠化严重的河段,通过林草植被建设、沟道治理、坡改梯等措施,扩大林草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对于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河段,在防污控污的前提下,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水系连通等措施,增强水动力条件,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对于水系连通不畅的区域,结合农村水系与其它河流之间的关系,实施必要的水系连通,开展整体设计,优化区域水系格局。对于河道淤积堵塞、侵占严重的河湖,以修复河湖基本功能为目标,因地制宜实施河湖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护坡等措施。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保障流域防洪、供水和水生态的安全为目标,以提升流域综合治理和管理能力为核心,推进大数据、物联网、3S、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活动全面深度融合,深化水网全要素监测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加强水网智能调度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共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水利体系。
运用卫星、无人机遥感等空间监测技术,耦合河湖库断面、工程节点等水网要素监测,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前端监测感知系统,实现对州内200km2以上的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渠水等4条干流,余庆河、重安江、巴拉河等43条支流,塘冲水库、宰章水库、里禾水库等22座已建在建中型水库等要素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全监测,并借助省级、市级大数据与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物联网数据中心,实现水网信息感知、传输、存储一体化支撑。
结合省级、州级大数据平台共享的水利专业计算模型资源,构建黔东南州水网技术支撑中心,形成水资源调配、洪水预报、水生态保护、水利工程调度、水利工程安全监测等水利数字孪生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提升数据分析与科学优化决策能力,为推进数字孪生工程和数字孪生流域奠定基础,打造智慧、高效、精准的数字水利大脑。
根据贵州省水网智慧化“统一布局、建一个平台、分模块开发,分期开发,分阶段实现”的建设思路,依托贵州省水网平台建设,建设黔东南州水网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实现对全州水网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调度、水生态调度等核心业务以及农村水利水电、节水管理与服务、水行政执法、水利监督、水利行政等业务的综合调度,提高水网工程管理的统一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
按照“查缺补漏、提标改造”的思路,围绕水情、工情、灾情、社情,整合现有监测体系,扩大实时在线监测范围,提升智能化水平,开展水安全全要素监测体系建设,构建现代高效的水利信息感知网。
水库工程。完善中型及以上水库的工情水情自动化监测。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技术,智能识别获取库区、上下游河道、引调水渠道的水文信息和工程关键部分实时工况。
灌区工程。以清㵲灌区、黎平灌区以及重点中型灌区为重点,完善传感器、测站等信息采集系统,加强雨情、墒情、气象、水情等要素监测以及闸门、泵站、渠道等工程建筑物内部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监测设施。加强视频、遥感监控在灌区运行管理中的应用,建成取水口、干支渠、田间等全覆盖的监测站网体系。
河渠闸坝。分批完成全州4条干流、43条支流的主要控制闸、橡胶坝、泵站、扬水站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针对位于沅江、洗马河、金井河、源江河等河流的3级及以上堤防及险工险段所在堤防,实现穿堤建筑物视频监控和险工险段渗流渗压自动监测,并适当开展人工巡视和汛期巡堤。
扩大水文水资源监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水利工程配套水文设施指导意见》和相关水文站网规划,围绕流域防洪、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数字孪生水利等建设,按需在黔东南州水网重要结点、重要堤防、蓄滞洪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大中型引调水工程等方面增设水文观测站,进一步加密水文站网,丰富水文要素监测信息。针对流域面积200km2以上尚未全面开展水文监测的24条河流,开展水位、流量等多要素在线监测。至2035年规划对其中22条中小河流建设水文站点,力争使中小河流监测率达到95%。此外,加强水资源取用水量监测力度,全面提高大中型灌区等重点取用水户水量的在线监测率。同时,推进农村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水量、水质监测。
补齐水旱灾害监测。基于全州335个雨水情监测站点,进一步加强清水江、㵲阳河、洪洲河、亮江、龙江河等有防洪任务的河流水文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在凯里市、丹寨县、黄平县等防洪排涝重点城市加强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在暂无雨量站分布的乡镇和重点防洪地区建设高分辨率区域面雨量自动监测系统,加强山洪易发区雨量监测。在充分共享现有土壤墒情站田间持水量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墒情站点建设。
健全水生态环境监测。加强㵲阳河、白水河、龙江河等重点水域或敏感河段、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涉及河段的水量水质在线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动态获取重点河湖水域岸线状况,结合无人机巡查及定点视频监控,动态监视河湖岸线周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加强水库、水电站(包括1000千瓦以上农村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情况监测。
根据现代化监测感知需求,推进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遥控船、机器人等新型、智能化监测技术和手段在江河湖泊水系、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动等各类监测场景中的应用,与传统监测手段和设施互补,不断优化提升监测感知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力推进传统水文监测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强雷达测流、视频图像测流等先进技术在水文监测中的应用,推进已建水文站网的智能化改造,加强新建水文站网智能化建设。推进现代化感知手段在山洪、超标洪水、渍涝、水库溃坝、堤防决口等应急监测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满足在特殊情况下的水利监测需求。
以加强安全运行监测、安全运行评估预警和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电联合调度为重点,开展水库、引提调、灌区等水网工程的智能化改造与建设。以强化安全管理为目标,探索堤防工程智能化改造与建设。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推进数字孪生工程、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实现水网要素的数字化映射和同步仿真运行,支撑“四预”功能业务应用,提高水网管理水平。
加快已建在建工程数字化改造。全州已建在建重要水利工程包括22座中型水库和9处3级及以上堤防。通过选取三板溪电站水库、塘冲水库作为试点进行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已建在建中型水库、3级及以上堤防的数字化改造。至2035年,规划完成21座中型水库、9处3级及以上堤防的数字化改造,力争全州重要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达到95%。对于水利工程特别是防洪减灾工程、引调水工程、水源工程、灌区工程、农村供水工程等重要水利工程,统一规范建设相关范围数据底板,特别是开展重要实体场景建模以及模型库、知识库建设,逐步提高水利工程数字化程度。
推进新建工程数字化建设。以忠诚水库、宣威水库、都素水库等大中型水库,清㵲灌区、黎平灌区、忠诚水库灌区等大中型灌区,3级及以上堤防等为重点,谋划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新建骨干项目应按照数字孪生工程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管理,面向土建工程、水体、设备设施等对象,利用物联网、5G、北斗、遥感等先进技术提升信息监测能力,实现对各类水位流量监测设备、气象水文监测设备、水质环保监测设备、压力结构监测设备、视频传感监测设备等监测信息的统一采集,同步建设实体工程和数字孪生工程,实现数字工程与物理工程同步仿真运行,提升工程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水平,提高水网工程联合调度水平。
以物理流域为单元、时空数据(包括基础数据、监测数据、业务管理数据、跨行业共享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为底座,水利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对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活动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慧化模拟,支持多方案优选,实现数字孪生流域和物理流域的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支撑精准化决策。
①加强算据、算法、算力建设
强化数据底板建设,提供“算据”支撑。通过建设州内水利物联网大数据中心,对全州物理流域的自然地理、干支流水系、河道流场、水利工程、经济社会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基础数据统一、监测数据汇集、二三维一体化、三级贯通的数据底板。搭建水利模型平台,提供“算法”支撑。通过建设黔东南州水网技术支撑中心,进一步完善和开发适用于黔东南州流域的水文、水力学、泥沙动力学、水资源等水利专业模型,语音识别、图像和视屏识别等智能模型以及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等场景的可视化模型。依托贵州省“水利云”,提供“算力”支持。对接贵州省水利厅的智慧水网调度平台,建立黔东南水网综合管理服务云平台,为数字孪生流域提供云端按需扩展和安全可信的大规模联机计算服务。
②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
结合雷达、无人机、北斗卫星等新型监测手段,加密和优化监测站网,扩大实时在线监测范围,拓展卫星遥感数据源,基本实现水安全要素全覆盖。基于黔东南水情和流域特点,适当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专业模型,并对水文模型等进行模块化、标准化和云服务升级,使水利专业模型在短期预报、中期预测、长期展望等方面实现多尺度无缝衔接。利用成熟商业建模工具,建设自然背景、流场动态、水利工程、水利机电设备、“四预”过程5大类可视化模型,实现对监测站点、水系沿线、流域区域等要素进行“点线面”相结合的多维展示。
③典型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方案
选取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流域为试点进行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其中,数字孪生清水江流域衔接贵州省水文局已建设的清水江干流都匀-施洞的数字孪生平台,进行资源共享,统一建设标准,进一步延伸建设数字孪生清水江流域(施洞镇以下)。对于自然流域的数字孪生建设,应优化提档自然河流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动等地面监测。按照省、市级数据底板建设要求,构建黔东南州及时更新的数据底板,为水利治理管理提供详实的基础底图。在长江流域、贵州省流域水资源调配、洪涝灾害调度、水利工程调度等模型的基础上,适当研发适合黔东南州流域的模型模块,为提升数字孪生流域“四预”能力奠定基础。在总结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和掌握现状的基础上,开展洪水、枯季径流、墒情等多要素时空预测,确定降雨量、水位、流量、水量等预警要素和不同量级的预警等级,合理开展预警并及时发布,优化调整水工程运行、应急调度、人员防灾避险等应对措施,科学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遵循“流域化管理、城市化服务”理念,充分衔接贵州省“一云一网一平台”的数据标准和架构,以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应用为核心,横向统筹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等其他业务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技术构建水网智慧应用体系。通过建设黔东南州水网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实现对各水利业务板块的智能调度,提高水利决策效率和业务管理水平。
加强水网工程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在用水统计调查直报管理系统、贵州省水库运行及安全监测监管系统、贵州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等现有水资源监控应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雨水情、工情等监测信息,调用水资源供需分析预测等模型,结合水网工程历史运用场景知识,分析水网工程可供水量和水网工程供水对象需水量,充分考虑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等需求,结合水网工程工况,形成“纲、目、结”工程调度方案供决策者参考,基于最优方案生成调度和控制指令。
加强水网工程联合防洪调度。在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雨水情、工情等监测信息,调用降水、洪水预报等模型,开展洪水过程模拟和风险预警,调用水网工程防洪调度模型及历史场景知识,充分考虑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等需求,生成调蓄水库、行洪通道、分洪设施、排涝泵站等工程体系调度方案,供决策者参考,并自动生成调度和控制指令。建立完善山洪灾害预报预警模型,自动向村民、山洪灾害防治负责人发送预警信息。
加强水网工程水生态调度。在贵州省河湖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小水电清理整改管理系统等的基础上,基于雨水情、工情、水质等监测信息,调用径流预报、水质模拟与预测等模型,对生态流量控制断面、重点水源、关键河渠断面进行水质水量预测预警,结合水网工程运行情况,考虑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需求,生成生态流量与水质保障、生态补水的调度方案,供决策者参考,并基于最优方案形成调度和控制指令。
加强水网工程运行智慧管理。对接省级智慧水网调度平台,建设黔东南州水网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充分衔接省级水网工程管理业务通道,包括用水计划申报、调度计划申报、工作报表、通知公告、水量水费收缴等日常业务管理和突发水污染、工程事故、局地暴雨等突发事件处置。建立与农业、生态环境、城建、交通等其他部门的信息通道,全面提升水网工程管理部门办公管理、政务管理、财务管理形式与运行效率。
完善其他水网业务智慧应用。结合黔东南州水文水资源、水旱灾害、喀斯特地貌等特点,构建汇集水文、水力学、水资源等专业模型的模型库,搭建包含历史洪旱灾害特点、防洪调度规则、专家经验等水利知识的知识库,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河湖长制及河湖管理、农村水利水电、节水管理与服务、水行政执法、水利监督、水利行政等方面的业务应用系统。
专栏6-1水网智慧化建设工程 |
水网全要素监测体系建设。完善中型以上规模水库的工情水情自动化监测;完善现有34个中型灌区的取用水、土壤墒情和视频监测监控;分批完成全州4条干流、43条支流河道的主要控制闸、橡胶坝、泵站、扬水站的智能化升级改造47处;按需在尚未开展水文监测的中小河流、水网重要结点、重要堤防等方面增设30处水文站;对州内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等河流设置100个水资源监测站点,逐步完善1500处农村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的水量、水质监测;在暂无雨量站分布的乡镇和重点防洪地区增设300个雨量站;建设重点水域或敏感河段、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涉及河段的水量水质在线监测站60处;实施全州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项目,在小水电、河流水库断面增设生态流量监测监控设施250处;按需增设水土保持、防汛、易涝点的监测点;开展网络提升和机房、设备等硬件设施更新改造工程。 数字孪生工程建设。以塘冲水库、三板溪电站水库为试点,推进数字孪生工程建设。以忠诚水库、宣威水库、都素水库等大中型水库,清㵲灌区、黎平灌区、忠诚水库灌区等大中型灌区,3级及以上堤防等为重点,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 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以清水江、㵲阳河、都柳江等为试点,开展水利数字孪生流域建设。 水网业务应用综合调度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水网智慧应用体系,建设黔东南州水网综合调度指挥中心。 |
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事权划分,加快建立水网建设州级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建立由州发改、财政、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林业、移民、能源等主管部门以及州水投公司等单位组成的黔东南州水网建设州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水网建设中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红线、资金筹措等要素保障问题,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意见,推动水网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尽早发挥效益。
建立水网建设州县两级责任保障机制。按照州级和县政府职能定位,推动明晰水网工程建设州级与县级责任事权划分。州级有关部门负责研究出台支持黔东南州水网建设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与资金,重点统筹推进大中型工程建设,强化州级骨干网建设指导和监督职责。合理下放水网建设事项管理事权,适当扩大县级管理范畴。县级有关部门筹集县级建设资金,推进县级水网工程实施。
加强水库、引调水等水利工程全链条、各环节运行管理,有效改变水利工程粗放管理模式,保障水网工程运行安全和度汛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完善水网工程联合调度机制。从整体出发,依托水网智能调度应用系统,结合数字孪生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水资源调配、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治理等多目标,发挥河湖长制协调平台的作用,协调部门间不同调度需求,建立多目标水网工程调度体系,促进各层级水工程调度协调有序,提高水网运行效率和综合效益。充分挖掘未完全发挥效益的水源工程,一方面通过水网连通工程的调度水量到缺水区域,另一方面通过水库功能调整匹配水资源供需关系。建立水网运行调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应急调度方案,最大限度防御水旱灾害和突发水污染事件。
健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强化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小型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指防汛行政责任人、防汛技术责任人和防汛巡查责任人)以及水库、堤防防汛安全责任体系。持续推动水利工程专业化、市场化建设管理,完善工程管养分离等相关政策,及时出台维修养护财政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制定水库安全鉴定年度计划,及时排查隐患。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强化中小水库运行管理,积极探索物业化管理,指导州内各县推进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创建。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因地制宜建立县级统一管理为主,区域专业管理、村级组织管理为辅,村民自用自管等运行管理为补充的供水管理模式。以县域为单位,按照“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方向,采取市场化运行、专业化管理、公司化发展方式,推行专业化供水企业统一管理,提升公司化管理的农村供水人口比例。支持省、州、县级水利投资集团(公司)以市场化方式与市、县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合作,积极参与建设管理运营等业务。
加快建立健全有效反映市场供求、水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水价形成机制,倒逼节约用水和水生态保护,明显增强水价对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平的杠杆作用。
深入落实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全面落实《省发展改革委 省水利厅 省财政厅关于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发改价格〔2021〕868号),结合工程建设进度,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加快制定宣威、忠诚等大型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对“十二五”以前投建的中小型水利工程,根据经营单位提出的定价建议,加快制定和调整工程供水价格。对“十二五”以来投建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市、县要在工程投运前完成各类用水标杆水价确认工作。水利运营企业要协同建立水费收支制度和供水收入调节机制。加快建立和落实城镇供水与水利工程供水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
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统筹推进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用水管理机制协同落地,综合考虑用水量、生产效益、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工程运行维护成本、农民负担等,合理制定和调整农业水价,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
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有力的政府投入机制、充满活力的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水利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促进水网工程按时建成发挥效益。
健全稳定的政府投资体系。切实做好水网重大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发挥财政引领作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力度。坚持将水利作为财政支出投入的优先保障领域,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用于水利项目建设。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配套,全面推行水网工程建设县级配套资金承诺书,明确资金投入主体、渠道和金额,确保地方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拓宽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渠道。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依托项目供水、发电等经营性收益建立合理的回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营,以市场化改革推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以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城乡供水、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智慧水利等为重点合作领域,深入落实省水利厅出台的《关于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水利领域指导意见》,在同等条件下社会资本方享有参与生态渔业、旅游、康养等涉水项目多种开发经营的优先权。盘活水利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
加大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按照水利领域专项债券支持方向,加强水利债券项目系统谋划储备,精心遴选项目,用好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重点支持水利领域的政策。保持与省发改、财政部门密切沟通,争取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四化”及生态环保基金等。深化政金企合作,在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期限长、成本低、规模大、保障程度高等优惠政策,并积极争取保险资金和其它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参照省内花滩子等大中型水库利用地方专项债做法,积极拓宽宣威、忠诚等大中型水源工程的融资渠道。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基金使用监管,杜绝违规使用专项债资金。加强专项债券项目跟踪管理,保障债券还本付息。
加快推进水权水市场建设。规范明晰流域区域用水权,推行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规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平台,推进水权交易规范化。探索建立用水权集中收储制度,推进用水权回收回赎、集中保管、重新配置后出售。
有序推进省州县水网协同融合。依托省级水网优化黔东南州河湖水系布局,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提升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水系连通,留足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涝空间,推进再生水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者建设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发展规模集中供水。完善灌排体系,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提高农村水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水网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推进黔东南州水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提高灌区输配水效率。推进水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发展,加强水网与水电站协同融合。推进水网与能源产业布局融合发展,在强化节水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承载条件,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水网建设,保障重要能源基地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水网与航运融合发展,加强水网与水运通道统筹,结合流域综合规划,科学论证和有序推进内河航运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水网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全要素风险防控,着力防范化解重大水网风险,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损失。
科学识别水网风险。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辨识山洪、洪涝、干旱、水利工程、突发性水污染等重大风险点和风险源,科学预判形势发展。结合水网建设进展,评价黔东南州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存在风险。按照鉴定期限,持续开展水库、引提调水等水网工程安全鉴定。对水网重大工程高陡边坡、建设地质、自然灾害(地震等)等重点要素开展工程建设风险评估。
加强水网风险预防。结合洪水风险区划成果,实施分区管控,引导人口、产业向低风险区迁移。建立水网风险预报预警体系,努力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可能影响。根据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对防洪提标重点河段,及时开展防洪治理,持续强化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加快完成存量水库除险加固,建立完善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县域供水格局,增强城镇应急供水能力。
提高水网风险综合应对措施。把提升水网风险社会应对能力作为水网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努力化解重大风险事件产生的不利影响。制定完善各级洪涝干旱、大面积停水、溃坝溃堤、山洪、水污染等各类风险应急预案。完善水网风险管控应急响应机制,提升水网风险事件救援能力。定期组织水网风险教育和应急演练,强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建立水网建设多部门协同应对体制机制,建立联合会商和信息通报制度。
对于已列入有关规划的项目或已编制项目设计有关报告的,原则上采用已有投资测算成果,必要时进行复核;对于已有工作基础,但在本规划中建设内容有所变化或建设标准有所提高的项目,参照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文件复核估算投资;对于新增项目,限于规划目前的深度,以各县填报投资为基础,结合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文件,类比贵州省已建的工程,结合当前的物价水平,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对各类工程的单位投资标准进行复核,工程投资采用复核后成果。
本规划项目总投资741.67亿元(含续建项目结转投资61.14亿元)。其中,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投资561.18亿元,占比75.69%;防洪减灾工程投资110.81亿元,占比14.91%;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投资54.98亿元,占比7.42%;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14.7亿元,占比1.98%。
序号 |
项目类型 |
规划投资 | |
其中续建项目结转投资 | |||
合计 |
741.67 |
61.14 | |
一 |
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
561.18 |
61.14 |
(一) |
水网水源工程 |
324.58 |
61.14 |
1 |
大型水库 |
124.75 |
|
2 |
中型水库 |
117.81 |
30.68 |
3 |
小型水库 |
78.92 |
30.46 |
4 |
山塘 |
3.1 |
|
(二) |
水网连通工程 |
75.12 |
|
(三) |
城乡供水工程 |
116.38 |
|
(四) |
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工程 |
45.10 |
|
二 |
防洪减灾工程 |
110.81 |
|
(一) |
江河防洪治理工程 |
45.63 |
|
1 |
大江大河治理工程 |
11.4 |
|
2 |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
34.23 |
|
(二) |
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工程 |
列入江河治理 |
|
(三) |
0.25 |
||
(四) |
山洪沟治理工程 |
20.85 |
|
(五) |
涝区治理工程 |
44.08 |
|
三 |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
54.98 |
|
(一) |
水土保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
6.22 |
|
(二) |
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工程 |
47.92 |
|
(三) |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治理工程 |
0.84 |
|
四 |
水利信息化建设 |
14.7 |
|
(一) |
水网全要素监测体系建设 |
12.05 |
|
(二) |
数字孪生工程建设 |
0.9 |
|
(三) |
数字孪生流域建设 |
0.75 |
|
(四) |
水网智能调度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
1.0 |
综合考虑项目重要程度,按照工程有助于支撑“四化”和重大战略水安全保障需求、有助于黔东南州水网防洪减灾和水生态保护等原则,筛选出重点工程。
宣威水库工程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境内,宣威水库坝址位于清水江干流上游河段,坝址以上流域集水面积为1337km2。宣威水库工程是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主要任务是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兼顾发电,并为推进区域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工程使凯里老城区提高至50年一遇洪水,凯麻新城区提高至20年一遇洪水。水库多年平均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量8506万m³,农业灌溉供水量1164万m³,坝后电站多年平均年发电量6267万kW•h。水库总库容13740万m3,水库工程等别为Ⅱ等,工程规模属大(2)型。
工程主要由水库首部枢纽工程(大坝枢纽工程+发电工程)、凯麻供水工程和输水工程组成。凯麻供水工程起点位于坝址左岸下游约500m山头上,采用重力式输水方式,输水至“凯里-麻江”城市核心区以南的高位水池。输水线路总长12.913km。输水工程由干渠、炉-万供水管线以及宣威支渠等10支渠组成。
宣威水库按2022年第三季度价格水平,工程静态总投资为55.05亿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30.36亿元,建设征地移民补偿投资20.97亿元,水保投资1.72亿元,环保投资2.00亿元。
2022年12月30日水规总院针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具正式审查意见并报送至水利部。工程计划于2023年开工建设。
忠诚水库工程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境内,忠诚水库坝址位于寨蒿河支流八妹河与干流汇合口上游1.24km处,坝址以上流域集水面积为338km2,坝址距榕江县约为30km。忠诚水库主要任务是以供水、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并为巩固拓展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忠诚水库建成后,多年平均供水量为7532万m3/a,其中县城及工业园区供水量5368万m3/a,乡镇供水量84.8万m3/a,农村供水量34.7万m3/a,灌溉供水量为2091万m3/a。
工程由水库枢纽工程、供水灌溉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水库枢纽工程推荐下坝址重力坝,由河床溢流坝段、左右岸重力坝段、引水放空坝段、发电坝段等组成。重力坝坝顶总长170m,最大坝高80.0m,坝顶高程395m。输水工程从忠诚水库取水,后分育洞干管、寨蒿干管分别对育洞片区、寨蒿片区进行整体输水。输水工程线路总长73.1km,其中总管长0.9km,干管总长27.6km,隧洞总长14.4km,分干管总长1.2km,支管总长29.0km。
忠诚水库工程总投资为40.5亿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为20.36亿元,水土保持工程费0.97亿元,环境保护工程费1.92亿元,征地移民投资为17.25亿元。
忠诚水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22年3月、2022年9月分别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初审和复审。
榕江县城防洪工程体系。防洪标准取30年一遇,防洪治理方案为堤库结合方案。榕江县城市防洪工程措施包括新建忠诚水库、都柳江红岩水利枢纽工程、寨蒿河综合项目治理工程和改扩建料里电站。通过料里电站改扩建工程、红岩水库、忠诚水库和三军岩水库联合调度、蓄洪错峰,结合县城堤防工程使榕江县城市防洪能力达到30年一遇标准。
都柳江红岩水利枢纽工程。红岩水利枢纽地处都柳江中游,坝址位于榕江县古州镇(县政府驻地)头塘村附近,坝址以上控制集水面积4157km²,为都柳江第5个梯级,坝址多年平均流量为88.8m³/s,50年一遇设计洪水洪峰流量为7770m³/s,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洪峰流量为12100m³/s。
料里电站改扩建工程,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境内寨蒿河右岸支流平江河下游,工程建设任务为防洪和发电。料里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042km²,占下游防洪控制断面2以上流域面积的44.8%,坝址距县城7.9km,多年平均流量为22.9m³/s, 50 年一遇设计洪水洪峰流量为3106m³/s,500 年一遇校核洪水洪峰流量为4937m³/s。
三军岩电站,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境内寨蒿河干流,现状工程任务为发电,规划拟增加防洪任务,与其它水库联合调度,提高县城防洪能力。三军岩坝址以上集水面积947km²,多年平均流量为 20.8m³/s,30年一遇设计洪水洪峰流量为1546m³/s,200年一遇校核洪水洪峰流量为2239m³/s。
县城防洪堤工程。未达标堤防段达标加固,对现状已建堤防12.93km,加固9.94km。无堤防段新建堤防,长度 18.79km,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
榕江县城防洪堤建设总投资5.16亿元,红岩水利枢纽分摊防洪投资1.96亿元,忠诚水库工程建设方案分摊防洪投资2.28亿元,料里水库分摊防洪投资1.13亿元,三军岩水库分摊防洪投资0.22亿元。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障发展、防范风险”的原则,考虑项目对城乡规划区、产业园区、高标准农田等的支撑保障作用,综合考虑项目成熟度和实施效果、各县(市)经济基础、国家和省级有关专项引导方向等,统筹投资需求与可能,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类工程建设时序。2025年以前依据《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重点安排缺水区域、需求迫切、防洪减灾和成熟项目,远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用水需求,适时合理安排建设项目,最大程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加快提升黔东南州水安全保障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十四五”期是加快解决全州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乘势而上,强化政策保障,深化改革创新,需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实施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通过建水网、补短板、激活力、强管理等有效措施,推动水利向更加安全、更可持续、更高质量、更有效益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和保障。
城乡供水保障工程。继续建设印地坝、下溪、嘎醉河等41座在建水库;建设“黄平县2022年白酒产业园配套(供水)建设项目”、“三穗县水库输水管网工程”、“凯里市嘎醉河水库至水厂连通工程”等53处水网连通和规模化供水工程;新建、扩容、除险加固黄平团坡山塘、从江孔明山山塘等91座山塘。根据宣威水库前期工作情况,目前水库可研报告已经通过水规总院审查并报送至水利部,已列入贵州省2023年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计划于2023年内开工建设。
防洪减灾工程。实施清水江、舞阳河等大江大河重要支流重点河段治理,综合治理河长52.95公里。继续按照《贵州省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方案》推进州内的中小河流治理,治理长度205km。实施水冲溪水库、木良水库等8处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实施纳入全国治理规划的重点山洪沟治理,完成凯里市、从江县城、锦屏县城等城镇防洪工程,初步建立黔东南州流域区域防洪减灾体系。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州内千人以下和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丹寨县摆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天柱县渡马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等21处河湖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持续保护和改善流域区域水生态环境。
水网信息智慧化工程。按照省级水网水利信息化建设安排,推进州内的全要素监测站网建设,探索推进水库、灌区等智能化改造,进行水利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升水网信息智慧化水平。推进水利行业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初步形成良性的水治理体系。
进一步推进水源工程、水网连通工程、城乡供水工程等水网工程建设,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继续推进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开展涝区治理,继续推进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美丽河湖建设等,不断优化供水、防洪、生态格局,到2035年水网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水网智慧化水平、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本规划涉及项目多,投资额大,需要创新融资渠道,并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应的资金,特别是列入《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项目,主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领域相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农经规〔2021〕1880号)、《财政部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2〕81号)、《省水利厅 省财政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生态移民局关于印发<贵州省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办法>的通知》(黔水财〔2022〕18号)等规定及现行的投资政策进行资金筹措。
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吸引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金融组织、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参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治理。结合项目类型及特点,积极推行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例如EPC模式),集中“打包”分类推进项目实,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运营效益和管理水平。
规划项目实施后,可有效解决全州水资源空间不均衡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基本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的水安全保障目标,支撑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供水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宣威、忠诚等水网重点节点工程和引调水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大中型骨干水源及引调水工程供水占比超过50%;全州供水能力达到21亿m3以上,供水安全系数提高到1.3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16个县(市)城区以及工业园区有稳定水源并有应急备用水源保障供水,全州城乡和工业供水保障程度将大幅度提升。
防洪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通过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要城市和县城防洪全面达标,城镇防洪体系逐步完善,达标率达到100%,5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98%以上,抵御洪水能力不断提高。
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基本建立,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重要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率达到95%以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格局全面形成。
水网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水网感知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孪生工程和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要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达到95%,中小河流监测率达到95%以上,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流域防洪减灾等综合调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水网工程建设运行管理能力明显加强。水网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强化,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流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确立,江河源头区、重大水利枢纽涉及流域等重点区域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实施。防范化解重大水安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重点评价范围为区域内主要河流湖泊,以及水网工程涉及的重点区域。
陆域生态环境。保护㵲阳河、巴拉河、抬拉河、龙江、鉴江、六洞河、孙览河等江河源头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以及苗岭等山脉生态带的林草植被,维护和改善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河湖岸线空间,维护岸线形态,统筹安全与生态,尽量避免“渠化、硬化、白化”。
水域生态环境。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严控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护和改善区域水环境,确保水功能区水质达到目标要求,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保护河湖生态环境,保障重要河湖生态流量、以及跨市州断面下泄水量。保护㵲阳河黄平段瓦氏黄颡鱼、龙江河裂腹鱼、龙江河光倒刺鲃、清水江特有鱼类等珍稀、特有水生生物和重要鱼类生境。
重要环境敏感区。保护流域、区域内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及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环境敏感区,如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水源保护区等对维护河流生态功能、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以及自然文化遗产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区域。
社会环境。提高黔东南州防洪减灾能力,保护规划范围内人群健康,改善城乡生活与农业供水条件,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护人居环境、人文风俗和宗教文物。
规划在“多规合一”的引领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黔东南州水网建设进行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符合国家、贵州省、黔东南州发展战略以及相关规划部署。总体来看,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规划水利工程的民生效益和公益效果,与上位规划要求总体上是协调的。
规划与发展战略的符合性。规划紧密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战略要求,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统筹推进城乡供水、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黔东南州水网,破解水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为建设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水利支撑。
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规划以国家、贵州省相关法律法规、已批复的规划为依据,充分衔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贵州省水网建设规划》《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黔东南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黔东南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沅江流域规划》《柳江流域规划》等相关规划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做到水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土空间格局、城乡发展目标、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相协调。本次规划提出的黔东水利枢纽(平良水库)、黎平水库、清㵲连通、清㵲灌区输水工程、黎平灌区南干管、黎平灌区北干管等重大水网工程,涉及跨流域大规模的水资源调配,在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展流域规划修编工作,确保工程方案符合所在流域的治理开发方案。
与“三线一单”的符合性。规划充分重视水资源水生态保护,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出分区差异化环境准入条件和要求,与水生态保护红线、水环境质量底线和水资源消耗上线相衔接,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山水林田湖草示范区建设方案的要求基本协调。
与“三区三线”的符合性。规划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将“三区三线”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1)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土地征收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本次规划拟建水库52座,已全部进入黔东南州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表,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符合永久基本农田管控要求。(2)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包括“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通讯和防洪、供水设施等活动”。本次规划中共11项重点水源工程和12项水网连通工程涉及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以外区域,在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展工程对自然保护地影响专题论证分析,并采取合理避让措施,与相关部门对接核实工程建设可行性。(3)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用于限制城镇开发规模,形成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冲突,本次规划与城镇开发边界管控要求协调。
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结合《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正在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进行分析,部分工程将对生态保护红线或环境敏感区产生一定影响。
重点水源工程和水网连通工程将对河段生态环境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部分水库建设将淹没部分环境敏感区,或因坝址下游水量减少而影响其生态环境,具体情况见表9-1。
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多为面上项目,不存在明显环境制约因素。本阶段工程建设的影响范围尚不明确,建议项目工程环评阶段详细论证工程选址选线与环境敏感区的区位关系。
规划综合考虑了黔东南州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治理的关系,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施城乡供水和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同时,规划实施将有效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节约转变,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切实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工程实施不可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1、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蓄水工程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造成河流的片段化;湖水河段形成静水区域;工程调度运行导致下游河段水位、流量、流速发生改变;改变河流的泥沙含量,尤其是对支流的水文情势影响较大。水库拦蓄径流并按照规划任务要求进行径流调节分配,从而改变河流原来的径流时空分布。一般说来,水库能够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即丰水期减少下泄流量、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使河流径流在年内的分配更加均匀;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水库还能够将拦蓄的径流在年际间进行分配,使河流的径流分配在年际间趋于均匀。其次,水库修建后对河流水域形态、水域面积、流速、水位等水文情势要素均有一定影响。
2、对水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不断增大,废污水排放量也与日俱增,部分河段水污染会有所加重,水质可能发生恶化,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规划实施对退水区域水环境质量产生的间接影响主要是来源于生活、生产、灌溉后产生的退水,将对退水区域水体造成污染。同时,降雨径流冲刷也会携带部分土壤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
3、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规划蓄水工程、引提调水工程、防洪工程建设对各生态功能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占地和回水淹没。规划实施可能会对生物的栖息地、生境造成一定破坏和损毁,但不会导致某一物种在该生态功能区的消失或灭亡,也不会对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基本不会对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区产生明显影响,不会改变其原有主导服务功能。
4、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次规划实施对水生生态的影响主要是蓄水工程、引提调水工程建设。蓄水工程在干流或支流上建设水坝,对鱼类等水生生物影响较大;提水工程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多为下游流量减少而引起。在项目实施阶段中应予以重视,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对水生态敏感区产生不良影响。
5、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规划的建设项目投资大,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既存在直接投资乘数效应,拉动GDP增长,也有利用促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水网建设不仅加快了周边地区城镇化的进程,而且改善了区域内社会基础设施条件,对周边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区文化教育事来的繁荣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同时,规划的实施也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占地而产生大量移民,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和耕地减少等问题,须通过合适的保障制度和措施以减免这种不利影响。
6、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根据工程与生态保护红线位置关系识别结果,全州规划的重点水源工程和水网连通工程中,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工程有黎平水库、都素水库、榕江忠诚水库至从江县城调水工程等23项,见表9-1所示。与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存在不协调之处,需对工程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在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展工程对自然保护地影响专题论证分析,并采取合理避让措施,与相关部门对接核实工程建设可行性。
严格遵循空间管控要求,合理布局水利基础设施。依法依规避让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及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环境敏感区,如确实无法规避的,充分论证工程建设影响,履行相关行政许可手续,强化减缓和补偿措施。工程建设涉及自然保护区一般控制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加强专项论证,在建设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在建设运营期间采取规避措施降低不利影响。在生态脆弱区应适度开发,避免工程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推进工程绿色化设计,减缓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水库工程要明确生态流量目标和调度要求,对大中型水库低温水下泄采取分层取水措施,通过加强治污、截污措施保护库区水源地水质,通过采取适宜的鱼类保护措施等保护重要鱼类。引提调水工程要满足“三先三后”的要求,深入研究可调水量及调水过程,提出下游用水对调水的限制条件,严格落实调出区和调水沿线的各项保护措施。防洪工程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需要,采取生态友好型的工程方案、材料和施工工艺。灌区工程要加强农业节水和面源污染控制,减轻灌溉退水对受纳河流的不利影响。
加强环境管理,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项目审批和土地、环保、节能等准入手续办理。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环境监理工作,做好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可能影响到的重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保护目标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制定重大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规划综合考虑了黔东南州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统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治理的关系,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施城乡供水和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同时,规划实施将有效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节约转变,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切实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工程实施不可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建议项目环评阶段重点论证工程选址、选线与环境敏感区的区位关系及其环境影响,进一步规避或减轻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经工程方案论证后,仍无法避让重要敏感保护区或生态保护红线的,应及时提出优化调整敏感保护区或生态保护红线的意见,并征求相关部门同意。
在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特别是采纳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优化调整建议、环境保护对策后,规划实施造成的不利影响可得到有效避免或减缓。综上所述,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规划基本可行。
加强党对水利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安全保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形成逐级落实推动的工作格局。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发展改革、财政、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移民等部门共同推进规划实施;适时召开联席会议,指导和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州政府应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组织有力、分工具体、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领导机构,统筹推进规划内项目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筹措、督查考核等工作。
各县(市)要按照要按照规划目标和任务要求结合《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分解细化的水网建设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州发展改革委会同州水务局加强对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监督,适时开展规划执行情况总结评估,分析实施效果,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对重大水网工程、关键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落实情况,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制度和机制,切实加强督促检查。
规划所列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只作为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依据,而不是必须要开工的约束性任务。要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责任,科学有序推进实施。建立健全前期工作质量评价制度,积极推行前期工作市场准入和审查审批终身负责制,严格实行工程建设“四制”管理,确保最优秀和最有实力的专业化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黔东南水网建设。
抢抓国家把水利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继续加快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省水利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水网连通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黔水计〔2023〕5号)等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黔东南水利项目和资金支持,提高水利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积极优化投入方向,优先投向已建在建水源配套输配水网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水投公司的投融资作用,有效利用金融政策和资金,州县水利企业可通过股权(股份)合作,对水库运营统一调度管理,用好用足水价政策,充分利用水库综合功能收益进行融资,提升项目自我融资和还贷能力。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扩大资金来源。积极探索和推广新型投融资模式。严格资金专账管理和核算,严肃查处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
黔东南州水网建设要在省级水网建设的框架下,落实州级全面统筹、县(市)抓落实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制定建设方案,明确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的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合理推进规划有序实施。加强规划目标指标实施进展监测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严格按照“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批”等行政许可事项依法依规实施。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和州县配套资金足额到位监督,大力推进在建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开展验收,将验收情况纳入安排新开工水利工程的考量因素。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分析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规范规划调整和修订,提升规划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