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麻江县坚持以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群众更满意为目标,紧紧围绕“制”“治”“自”落实河湖治理“一张网”,筑牢河湖生态屏障,高效推进我县河长制工作。长期以来清水江、重安江出境水质检测均在Ⅱ类以上,成效显著。
一、围绕“制”下功夫,扎实推进整体工作
一是健全工作制度。实行河长责任包保到河、包保到段、包保到人的工作机制。在认真落实河长制6项基本制度办法(河长制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督查督办制度、考核制度、联席会议制度、验收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调度制度、联合执法制度、通报制度等制度。建立健全《麻江县河湖管理保护联合执法机制》《河长、检察长三级两长护河大巡河制度》,既加大了执法力度,又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力度,执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是细化明确责任。麻江县县域内河流列入“河长制”管理的主要河流共44条,水库共11座。对全县所有河流明确有县级河长30名,乡级河长41名,村级河长90名,按照《贵州省河长巡河制度》县级河长一季度一巡、乡级河长一月一巡、村级河长一周一巡的要求,加强对河流的巡河巡查力度,对河流突出问题督促整改,让河更清,景更美。三是完善村规民约。创新开展“十户一体”“五户联诚”等村规民约,河流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落地落实。如:在农村垃圾处理方面,建立健全农村河湖管护体系,创新开展“三段式”模式(即:第一段由村保洁员、护河员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并做好垃圾初步分类;第二段由乡镇负责对垃圾转运到垃圾压缩站;第三段由县住建部门负责将压缩站垃圾转运到炉山发电厂进行处理)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有效解决农村沿河村寨及河流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
二、围绕“治”下功夫,努力提升实际成效
一是巡河转变为“查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问题导向,将以往“走走看看”变为带着问题去现场办公解决、开出问题清单限期整改,确保每次巡河必有结果。2021年以来巡河发现问题32个,现场办公解决问题32个。二是交办转变为自办。全面实行河长负责制,扛起责任,主动作为,亲自安排、亲自督办、亲自落实,确保了推进整改工作更为有力、更为有效。如:落实解决景阳河道上建设构筑物问题、瓮马铁路施工单位将土石方弃置入河及“四乱”问题清理整治工作,责任总河长现场督办,乡、村两级河长蹲点自办,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三是措施转变为答案。对决策部署,整改措施等,建立河长制工作台账,明确每项任务的办理时限、质量要求,加大督办力度,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按时保质完成,确保整改措施变为答案。同时,通过河长公示牌、社会媒体、社会监督员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四是临治转变为长治。注重从源头治理,划定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25个。制定《麻江县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方案》和《麻江县农村千人以下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划定方案》,全面启动471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统筹县乡两级水务工作力量,攻坚克难,在全县开展河湖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划界工作,完成全县44条河流共449.67km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注重工程治理,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一级B标排放提升至一级A标排放改造。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县7个乡镇(街道)已建设污水处理厂6个。注重长远发展,实行招商引资项目联审制,对环评不过关的项目坚决不予落户,加大源头管控力度。五是有名转变为有实。强化县级河长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牵头、主动谋划、主动推进。强化对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相关责任人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履职到位,杜绝“挂名”不履职现象。
三、围绕“自”下功夫,强化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抓实宣传营造氛围。着力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河湖保护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凝聚起全社会爱河、护河的强大合力,以推行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微信、客户端等新闻媒体普及河湖保护知识,接受公众投诉和意见建议。加强对外宣传,对发现的先进典型及时表扬、成功做法及时推广,对工作不力的进行严肃批评和问责,力促河长制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开展“贵州生态日、保护母亲河、推行河长制”大巡河主题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致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封信”、印制发放河长制宣传手册、折页、环保袋等。利用政策咨询、宣传展板展示等形式,全面推进河长制“五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宣传,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设立咨询服务点7个,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二是抓实联动形成合力。坚持从全流域出发,既要一河一长、一段一员、分段负责,又要通盘考虑、主动衔接、整体联动。部门之间树立全局一盘棋观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河长制办公室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推动落实等作用,开展联合执法45次,有效解决问题18个,形成了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工作格局。三是抓实创新提升成效。建立“五员”(护河员、护路员、护林员、助理员、保洁员)协作机制,开发护河员公益性岗位598个。制止各类河道违法行为7件,清理河流零星垃圾共10.5吨。创新水旅融合,着力推进“一河一景”建设,以蓝莓麻江为载体,依托清水江流域优势环境资源,开发了乌卡坪蓝莓园、乌羊麻等一批沿河旅游景区打造人水和谐人居环境。